行业动态

教育信息化如何助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0-08-04 14:30:38


教育信息化如何助力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李志  张毅  王振东


(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中通服(湖北)智慧教育产品中心)


摘要:在国家战略层面,目前人才培养历来就是教育的热点关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到2035年中国将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习主席也明确指示教育信息化才能实现教育现代化,只有依托信息化手段,才能加速教育强国这一进程。

关键词:信息技术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从古至今,无论是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历史阶段都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从我国古代书院式的满堂灌培养模式,到工业时代的标准班额制标准化培养流程,再到现在基于学生的探究启发式多样培养手段,人才培养总的来说历经了三个重要的阶段。根据我国的在全球的地位、国情发展和时代发展,人才培养需要一个更广阔的土壤才能支撑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其中信息化发展将会在今后很长一个阶段占据重要的地位。

一、现阶段国家和政府层面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国家2016年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其中明确要求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与此同时,国家又先后先后发布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和《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两个具体学段的人才培养指导意见,由此可见,人才培养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走向多样化和多元化的两大路径,但是如何这一进程仅仅停留在教育体系内部去推动,往往见效过慢。

blob.png

二、人才培养本质是为了提升人的潜能,满足人的阶段性需求

(一)个体潜能的激发是培养人才的原点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后来为世界各国教育界所推崇的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这一思想的创始人是马斯洛和罗杰斯,他们认为人是有很大的心理潜能,心理潜能是具有明确的个性化倾向的,而这些倾向就是教育的需求表现,同时,这些潜能也是个体价值的核心体现,因此,教育的目标是以个体为本,倡导激发个体的发展潜能,终极的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人。

    人才的培养就是各类个体潜能的激发,那么这就要求有各个不同层面的培养层次,并且各个层次能够和谐统一。主要体现在情意发展与认知发展的和谐统一,包括情感、感情和情绪的发展,认知、理智和行为的发展,以及情意与认知、感情与理智、情绪与行为发展这三个层面的统一。

(二)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各个不同体系的综合支撑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建立在个体培养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具体体现在认知目标、个体能力和情感目标三个体系,认知目标是能够实现个体能力和承载情感目标的,而个体能力则是链接两大目标的纽带,情感目标则是认知目标和个体能力的进一步升华。三者融合一体才能培养个体能够适应各类环境的变化,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

(三)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随着时代发生巨大的变化

    未来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会呈现四大变革方向和两大变革途径。首先,现在的学校培养模式都是大规模,标准化的,只能适应工业化流水线的生产模式。现阶段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力并没有随着发生变化,因此学校的培养模式就是直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小规模化;然后,根据调查,国际上综合来看,我们的教育学科的难度是位于世界前几位的,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我国在学科体系的衡量标准偏高,没有考虑到人的自身学习特性,那么随后的调整,将会将学科设置更加人性化;目前的教育模式是固化的教师和学生的搭配,没有体现学生个体的自有性,因此,为来教育模式将会变得更加自由化;最后,未来的学校并不会只有高等教育这一条人才培养的路,越来越多的人才上升途径将推动人才培养必将走向多元化。

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支撑体系将会随着这四个变革方面进行全面调整,人才的培养方式将变为形式丰富,以后的学习将转变为不同细分目标的学习共同体的形式;学习本质将变得更为自主,实现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学习时间将变得更加弹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学习阶段,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弹性调整,学习的周期将会更加的灵活;学习的内容将实现定制化,所有课程是以学习为中心,学习者将根据阶段目标自由定制个人的课程体系;学习的方式将变得更加多元化,学习者将根据实际课程的应用场景,灵活选择混合学习和合作学习模式。

而作为变革途径的支撑体系则会变成更为丰富,教师的职责发生很大变化,未来的教师将变成伙伴、协助者、鼓励者等不同的角色;学习费用将实现双轨化,学习者根据技能的需求,可以自由选择政府的付费或者是个人付费;学习的评价体系将从结果导向全部转化为过程化,学习的效果会更多的关注学习者学到了什么,建构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学习机构将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可能会出现独立教师机构、自由的教师个体或者是某个具体的课程中心;学习的目标最终会提升学习者的幸福指数,学习者会通过学习的环节和学习效能发现自己的潜能与天赋,从而全面提升自我价值。

 blob.png

(四)教育信息化手段将全过程贴近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教学的环节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丰富,从之前的满堂灌教学单一环节,变成现在高校推崇的探究式教学和项目式教学的多环节,教育信息化的手段也从早期单一的多媒体展示的角色变成的丰富的教学设备提供、多样的教学工具提供、流程化的教学过程的采集和个性化的教学数据分析,最终可以实现推动教学的质量提升和教学治理水平。

    以学生为例,之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课堂内,随着信息化手段的提升,学生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入校就可以开始定制进行。入学之前,学生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源数据和入校前学业水平分析,结合自我的发展需求,定制周期灵活的学习计划,学校根据学生的计划配置贴合学习目标的课程体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特色分析数据,自由选择校内外的授课体系和灵活多样的混合和合作的学习模式,再辅以基于过程化数据分析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全过程学习提供不同环节的提醒和指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清晰的认识到自我潜能的激发过程;在学习完结后,学校提供多样的学习效果展示,让学生更加明确自我发展优势,从而实现个体特性的能力提升,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提供了明确的职业路线分析。同时,也能实现国家对人才的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培养机制。

(五)教育信息化手段将倒逼人才培养变革

    之前的人才培养的效能体现更多的是停留在教师和管理的主观感知层面,随着教育信息化手段的发展,各类丰富的过程数据和教学成果将开始大量沉淀,越来越多的人才培养环节的问题将随之自动浮现出来,这也引起了各级管理者和决策者的关注。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和成果来解决问题会变成这个时代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正视的话题。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的减负增效的特色也会将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解脱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去思考人才培养的社会贴合度的问题。这两个层面的变化,必将共同推进人才培养向着越来越良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盛舒婷.教育信息化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影响探析[J].电脑迷.2018(04)

[2] 孙东云.浅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3] 赵同森. 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06)

[4] 史寿乐,余鸣,周国正,孔淼.智慧校园的规划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04)

[5] 黄景华.浅谈智慧校园的规划与设计[J].电脑与电信.2011(01)

[6] 唐斯斯,杨现民,单志广,代书成. 智慧教育与大数据[J].科学出版社.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