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推进医共体信息化建设 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0-08-04 14:35:41


推进医共体信息化建设  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李厚望  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

湖北邮电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2004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信息通信系统规划设计工作。在智慧城市,政法医卫等信息化领域有数十年的工程咨询及规划设计经验。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出台,近几年较为关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致力与帮助医卫行业客户围绕体制机制改革、业务转型和智慧化驱动开展信息化建设,提升其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规范性、精准性和科学性。

 

摘要: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是我们国家首次公布健康领域的中长期规划,在这个规划中,明确了我们国家在卫生健康方面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目标,以普及健康生活方式、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是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的纲领性文件。2020年初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后,倡导健康生活行为方式、严格生产环境安全控制、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防止疫情反扑成为整个卫生行政部门的工作重点。防治结合,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救治能力十分迫切,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县域一级医疗机构能力的提升上。而承担这项工作的最佳主体则是紧密型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因此能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信息化助力医共体治理体系建设,帮助县域医共体有效落地,实时监测县域医疗卫生健康水平提升,将是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县域卫生健康工作中重点。

关键词:健康中国 医共体 治理体系 信息化

 

随着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国家陆续颁布了《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文件,形成了健康中国的政策体系。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的大健康理念在我们国家开始系统化的形成。

如此宏大的体系必然涉及医疗卫生领域方方面面的具体工作,而医共体正是国家医疗体系在县域层面最具体的体系化存在,是未来县域党委政府医改工作的重点。医共体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医防结合工作是否落地,分级诊疗是否实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能否保障和公共卫生防御体系能否形成。

一、医共体建设背景

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医共体建设的四项基本原则: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坚持公益,创新机制;资源下沉,提升能力;便民惠民,群众受益。提出到2020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医联体政策体系。所有二级公立医院和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医联体。不同级别、不同类别医疗机构间建立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公平有效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责权一致的引导机制,使医联体成为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区域内医疗资源有效共享,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有力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在此文件中明确了医联体的组织模式:在城市主要组建医疗集团,在县域主要组建医疗共同体,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在边远贫困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

2019年5月国家卫健委印发《关于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的指导方案》,提出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进一步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加快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和有序就医新秩序。到2020年底,在500个县(含县级市、市辖区,下同)初步建成目标明确、权责清晰、分工协作的新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

二、医共体关键内涵

2017年县域医疗共同体到2019年的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医共体的内涵定义逐渐完善合理,尤其是两个关键词:紧密型、卫生。

在医共体的试点过程中,松散性医共体建设暴露出仅仅停留在发文的情况较多,牵头医院管理未获充分授权,无法对所辖医疗机构进行人、财、物的实质性管理,造成牵头医院管理者积极性受挫,医共体的资源整合提升效能的目标未能达成。

与此同时,部分医共体建设形式走样,重专科建设,轻公卫管理,更多地是围绕医院营收的打小账盘,加剧了“虹吸效应”,未能真正的落实公共卫生职责和疾病预防工作,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空心化。

因此在2019年国家卫健委的发文中,开篇即指出“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现就做好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制定如下方案”,要求通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医保基金得到有效利用,居民医药费用负担合理控制,有序就医格局基本形成。提出力争到2020年底,县域就诊率达到90%,县域内基层就诊率达到65%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能力开展的技术、项目不断增加。

至此,推进管理体制、人事制度、薪酬制度改革,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拉开序幕。

三、医共体治理体系

医共体的建设关键在于形成适合当地经济、人文、地理特点的医共体的治理体系。

作为“一把手工程”,医共体建设是影响整个县域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工程。为了充分调动医疗机构的能动性,又坚持政府办医的公益性不变,实现“政企”分离的机制改革,业内通常按现代公司治理体系去构建医共体的治理体系,见图1。

blob.png 

1 紧密型医共体治理体系参考模型

其中医共体管委会由县(市)一级党政领导班子和卫健、财政、人社、编办、公安等相关局委办负责人组成,负责明确政府办医的权责清单,承担上级单位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负责遴选医共体党委组成人员,确定医共体建设目标和方向。

卫健委作为主要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督医共体党委执行政府办医的目标,其主要负责人一般会担任医共体党委书记。

医共体党委主要负责医共体办医章程,类似制定公司章程,明确医共体的构成方式,责权利。而医共体总院主要作为管理机构存在,接应各类考核目标,制定下发相应的政策,确保成员单位准确执行相关政策,并且通过相关指标的监测来检验政策的执行效果,及时调整优化。总言之,医共体党委和医共体总院是第一责任人和执行人的关系。

而信息化建设的责权就应打破原有格局,突出信息化的集权特点,将信息化建设的责权从原有医院和卫健委剥离,按新的治理体系去构建,业内已有成熟案例。其中医共体总院负责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方针、管理办法,统一决策、统筹规划。其下设健康信息中心负责具体信息化建设任务,负责采集相关成员医院、机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需求,统一组织工程建设项目。

四、医共体信息化建设

在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发文中,明确的提出了推进医共体内县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融合,实现对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财政管理、人事管理和绩效管理等的技术支撑。依托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提升医疗卫生机构协同服务水平和政府监管水平。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以县级医疗机构为纽带,向下辐射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向上与城市三级医院远程医疗系统对接。

医共体的信息化建设将是以形式化医共体治理体系成果为建设主线,以数据集成平台为核心,以基层信息化应用水平。

blob.png 

2 紧密型医共体业务架构参考模型

医共体的信息化建设可以围绕图2的医共体业务架构模型来架构,分级分层来建设,确保信息化系统能连接各类受众和机构、组织。

其中建设的重点就是围绕着医共体一体化运营,即要重点考虑医共体总院的管理运营需求,如图3。

blob.png 

3 紧密型医共体运营体系设计

只有通过人、财、务的统一管理、统一监测,让数据说话,让数据说真话,才能判断医共体建设和运营的好坏。

五、结束语

让医共体能像企业一样真正的完成资源配置整合,按照现代公司运作模式形成高效的运转体系,各个角色充分承担自身职责,主动作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最大的共识。那么我国县域卫生健康形式将得到基本改观并持续向好,真正落实分级诊疗、基层首诊、医保控费一系列医卫领域的改革目标,助力健康中国战略。

 

 

引用:本文部分观点引用了业界专家的一些论述。

1】《医共体建设的亮点、痛点、难点与切入点》笔名:友康413,作者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