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基于BIM的基坑工程参数化智能设计研究与实践
来源:admin 浏览量:30 发布时间:2025-02-20 14:51:48
现阶段国内越来越多的基坑工程已开始应用BIM技术,来实现提高施工质量、缩短工期、降低成本、减少安全事故等目的。一些工程在基坑设计阶段,已经开始利用BIM技术创建基坑三维模型,同时还原周边既有建筑基础、地下管线等模型,通过基坑模型与周边环境模型进行碰撞检查,可有效避免后期施工中出现交叉碰撞等问题。在基坑深化设计阶段,项目通常会创建复杂施工节点BIM模型,利用可视化优势验证后期施工可行性,同时制作工艺交底视频,对重点施工工艺及工序进行可视化展示,提升交底效果与施工质量。项目在完成基坑模型创建后,通常还会基于模型进行工程量自动统计,辅助商务算量对量工作。特别是对于筏形基础中较为复杂的坑连坑位置,传统算量方式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对挖方量、混凝土浇筑量进行精确统计,导致算量工作出现错漏,而利用精细化BIM模型则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与此同时,随着智能建造理念不断推行,各类信息技术及智能设备在基坑阶段的应用也在逐步开展,例如部分项目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可对不同阶段基坑边坡现状进行数据采集并还原成三维模型,通过模型比对辅助基坑变形监测。还可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对基坑开挖前后地形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将采集后的地形影像数据导入专业软件进行处理,逆向生成三维模型后开展模型比对工作,可有效辅助土方开挖、回填工程量核算。又如一些项目采用BIM模型与智能放样设备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将模型导入至智能放样设备中,设备可基于模型中点位自动进行测量放样工作,显著提升放样准确性与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现阶段行业内利用BIM技术辅助基坑设计及施工提质增效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及效益,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痛点尚未得到解决。例如在基坑模型搭建过程中,由于涉及构件众多,且现有BIM设计软件功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导致建模工作量过大,给BIM人员带来较大负担。此外,常规建模软件对复杂地质模型的创建功能较弱,尚无法对基坑范围内土质情况进行精确还原,致使后续相关深入性探索应用受阻。以上问题都给行业内基坑工程BIM应用推进带来一定的困扰,急需探索与解决。
1 研究背景
依托北京市东城区某工程,该工程基坑深度21.2 m,属于深基坑范畴。地基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形式,基础形式为筏形基础,护坡形式为止水帷幕与锚杆支护。工程整体基坑设计形式复杂,施工难度大,如何利用BIM技术快速辅助基坑设计与方案验证,确保施工工期与质量满足建设单位要求是项目面临的重大挑战。
项目从行业基坑工程BIM实施所面临的难点以及项目实际情况出发,通过自主参数化编程手段,结合现有BIM建模软件进行二次开发,补充软件功能局限性,同时基于研究成果在实际项目中开展基坑参数化设计实践应用,验证研究成果落地性与可行性。
2 BIM参数化设计研究与实践
2.1 地质模型参数化设计
工程设计人员在采用传统BIM设计软件辅助基坑设计时,由于软件自身功能不足,会出现无法创建基坑范围内精细化地质模型的情况,进而影响后续应用开展。针对此项难点,项目基于现有BIM设计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形成地质建模软件,实现地质模型精细化创建。该软件可通过拾取地勘报告中各勘探点位不同深度的土层数据,自动生成土层地质模型(图1),不同类型土质模型通过颜色进行区分,且均为实体构件,可直接用于辅助土方工程量统计。
图1 地质模型参数化设计示意
创建完精细化地质模型后,项目通过将地质模型与基坑设计模型相结合,辅助基坑工程桩基长度分析、锚杆持力层分析,通过模型可视化优势可以清楚观察桩基、锚杆底部落在何种土层之上,进而对桩长设计合理性进行验证与复核,有效避免因桩基底部持力层错位,导致施工阶段桩基承载力不够而出现返工情况。
项目基于自主研发软件,对复杂地质条件进行了精确模型建立,准确还原了建筑基坑区域地质环境,为基坑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可视化决策依据。但不足之处在于进行地质建模时,需要具备详细地勘报告图纸供软件读取,且软件对图纸制图规范性存在一定要求。当出现图纸细度和规范程度难以满足要求的情况,则需要手动进行地勘数据提取与录入工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设计人员工作量。
2.2 桩基参数化设计
大体量工程通常情况下涉及桩基构件数量较多,且桩长、桩径种类不一,传统方式采用手动逐一进行布置,工作效率较低,给设计人员带来较大工作负担。项目通过开展参数化编程研究,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具体流程如下。首先将各个桩基的坐标、桩长、桩径等数据在Excel表格中进行整理,之后通过运行自主编写的参数化设计程序,程序可自动对表格中桩基数据进行提取(图2)。
图2 桩基参数信息自动提取(计算机截图)
完成桩基数据提取后,继续运行参数化设计程序,则可根据所拾取的数据自动完成全部桩基模型创建与布置(图3)。所生成的每个模型构件均可通过表格中各项参数信息进行驱动,十分便于设计模型实时更新与修改。与传统工作方式相比,采用桩基参数化设计方式可极大程度上提高设计效率与准确性,并有效缓解设计人员建模及模型维护压力。
图3 桩基模型参数化驱动(计算机截图)
2.3 钢筋参数化设计
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内部钢筋模型创建一直是行业内BIM实施面临的难点之一,主要原因为钢筋种类、形状、排布形式复杂,传统手动建模方式给设计人员带来较大工作负担。现阶段虽有配套软件可辅助提升钢筋建模效率,但覆盖范围有限,特别是对于基坑工程中桩基、承台、筏板等构件暂无法提供有效支持。针对此问题项目开展基于参数化编程方式自主研发探索,实现通过构件参数驱动钢筋模型快速创建。
在桩基构件钢筋模型创建研究与实践中,通过所研发的参数化程序可直接对混凝土构件进行拾取,基于结构构件自动创建钢筋模型(图4)。所涉及钢筋型号、数量、长度、间距、弯头尺寸等均可基于参数进行控制,通过修改参数值可实现钢筋模型自动调整,更好地辅助钢筋参数化设计工作。
图4 桩基钢筋参数化设计(计算机截图)
筏形基础内部钢筋模型同样可通过参数化程序进行创建。利用所研发的参数化程序,可自由调控筏板构件中横纵主筋的层数、型号、长度、间距、数量及弯头尺寸,进而实现钢筋自动建模及排布(图5)。项目在实践应用中采用此种方式,显著提升了钢筋设计效率,并缓解了设计人员建模压力。
图5 筏板钢筋参数化设计(计算机截图)
2.4 基坑措施类构件参数化设计
基坑工程BIM参数化设计除包含地质、混凝土结构等方面外,还涉及如支护桩、支护锚杆、基坑围栏等施工措施类构件的设计工作。传统手动布置方式需要投入较长时间,而采用参数化编程方式则可有效解决此问题,提升设计效率。项目通过研究并编写措施类构件参数化布置程序,实现了以参数化驱动构件自动排布。首先选择并抓取需要进行参数化设计的单一措施类构件族;之后拾取构件布置路线,输入各项参数控制构件排布位置及间距;最后运行程序,构件可基于拾取路线进行自动排布设计。
在实践应用中,项目通过参数化程序拾取基坑结构模型边缘线,基于边缘线进行护坡桩、锚杆、围栏等构件自动布置(图6)。过程中利用内置参数自由驱动构件数量及位置变化,辅助设计方案实时调整。最终完成了基坑工程措施类构件参数化设计工作,与传统方式相比大幅降低了设计人员时间投入。
图6 措施类构件参数化设计(计算机截图)
3 结束语
现阶段建筑行业内以BIM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正在持续普及与深入开展。特别是在基坑工程设计形式日渐复杂的趋势下,如何通过BIM技术更好地辅助基坑设计与精细化施工已成为行业内关注的重点。研究从项目特点与行业现状出发,通过参数化编程手段,探索并形成了多项基坑工程参数化设计程序。实践应用中项目基于研究成果开展了基坑工程从土层地质、桩基,再到钢筋、施工措施类构件的全方位参数化设计,在显著提升设计质量与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人力成本投入,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普适性,适合推广到同类项目中使用。
不足之处在于,研发成果在使用时仍需要一定的前置约束条件,例如在地质模型参数化设计时,对地勘报告的规范性存在一定的要求,当不满足要求时仍需手动配合;又如在进行桩基、钢筋等构件参数化设计时,参数化程序虽可满足大多数类型构件模型快速创建,但仍存在因构件自身特殊形式导致模型无法创建的情况,上述问题仍需对研发成果进一步完善方可解决。相信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与行业进步,BIM参数化设计方式将愈发智能化,从而更好地实现建筑工程全生命期智能建造目标。
摘自《建筑技术》2023年12月,戴金娥,王向兰,侯博,张强,张德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