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工委员会
行业动态
连载 | 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的深化设计与施工技术(1)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4-10-22 14:16:54
1 工程概况
深汕科技生态园(A区)项目位于深汕合作区创文路与同乐路交会处东北侧。总建筑面积为48.2万m²,地下4层,地上由3栋30层的研发楼及4栋30层的公寓楼组成;研发楼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建筑高度为144.90 m,公寓楼为框支剪力墙结构,建筑高度为90.6 m。均采用全钢附着式升降脚手架(以下简称“爬架”)。
2 爬架在高层、超高层建筑中的深化设计
2.1 爬架基本规定
根据DBJ/T 15–233—2021《建筑施工附着式升降脚手架安全技术规程》要求,架体宽度为0.6~1.2 m,架体高度≤5倍层高,直线布置架体支承跨度≤6.0 m,折线布置架体支承跨度≤5.4 m,架体步高≤2 m,立杆纵距≤2 m,架体水平悬挑长度≤2 m且不大于临近跨度的1/2,架体悬臂高度不大于架体高度的2/5且≤6 m,架体全高与支承跨度的乘积≤100 m²,顶部防护高度超出作业层1.5 m。
2.2 爬架总高度
研发楼标准层高为4.3 m,避难层(10层、20层)和避难层上一层(9层、19层)层高分别为4.5 m和4.4 m,公寓楼标准层高为2.9 m。爬架通常设计总高度为4.5倍层高,即爬架可覆盖的层数为4层,则研发楼爬架高度至少为19 m(4.3×2+4.4+4.5+1.5=19),公寓楼爬架高度至少为13.1 m(2.9×4+1.5=13.1),考虑到架体步距设置为2 m,为了保证工人在走道板作业时防护至少1.5 m,爬架高度尽可能满足2×(x–1)+1.5(x为走道板的个数)的高度,同时需满足单张防护网高度为1.5 m的模数,故研发楼爬架总高度为19.5 m,公寓楼爬架总高度为13.5 m。根据爬架总高度可计算研发楼架体悬臂高度为6.6 m(19.5–4.3×3=6.6)≥6 m,公寓楼架体悬臂高度为4.8 m(13.5–2.9×3=4.8)≤13.5×(2/5)=5.4 m,研发楼爬架悬臂高度不满足要求,需采取刚性连接措施。
2.3 机位布置
机位布置主要固定在现浇钢筋混凝土墙、柱、梁、板等承重结构上,不宜固定在有防水要求的构件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架体高度、结构形式、塔式起重机附臂、施工电梯位置、卸料平台位置等。
(1)架体高度影响因素。
机位布置最长距离不仅需满足≤6 m的要求,同时需满足架体全高与支承跨度的乘积≤100 m²的要求,根据项目架体高度情况,研发楼相邻两机位最长距离≤5.1 m,公寓楼相邻两机位最长距离≤6 m。
(2)结构形式影响因素。
研发楼为框架–核心筒结构,采用木模施工,结构外围均为梁。外围结构29层以上有2次变换,若结构变换后采用悬挑工字钢进行防护架搭设,则不仅工期长、经济性差,而且爬架需拆除部分顶部架体用于悬挑工字钢搭设,安全隐患因数增加,如采用爬架进行分片式爬升,在结构断开位置爬架同时断开,则爬架可以继续满足施工要求。因此,爬架机位排布需从上往下深化,先深化机房层、屋架层,再深化30层、屋面层,最后深化29层及以下。研发楼结构平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研发楼结构平面示意
(a)2层至29层平面示意;(b)30层至屋面层平面示意;(c)机房层、屋架层平面示意
爬架在断开处需考虑悬挑板,悬挑板长度不超过2 m,且需超出结构边缘300 mm(图2),以便与落地架形成封闭围护。机位布置需保证悬挑板满足要求,同时避开与螺栓平行的梁及柱。其余位置尽可能多地布置标准机位。
图2 屋面爬架悬挑板布置示意
公寓楼为框支剪力墙结构,采用铝模施工,建筑砌体外墙深化为混凝土墙,结构外围有梁和墙。由于采用铝模施工,机位布置在梁上时,需拆除梁内外侧的板、背楞、C槽等零件,降低了工作效率。在剪力墙结构中,标准机位尽可能布置在剪力墙处。由于公寓楼外立面复杂,存在构造柱、飘板等,在两飘板中间、飘板上、飘板下布置机位至少需要400 mm的空间,否则应尽量避免在此处设置机位。
(3)塔式起重机附臂、施工电梯位置、卸料平台位置影响因素。
爬架架体立杆与塔式起重机附臂最靠近处中心需留有不少于250 mm的距离,因此,爬架机位所对应立杆需满足距塔式起重机附臂不小于250 mm的要求。
施工电梯不进入爬架,爬架不需开洞口,但要根据定位预留位置,便于后续封顶提前拆除。施工电梯处所需宽度为6 m,在距施工电梯6 m范围外需各布置一个机位,机位距施工电梯所需范围边缘不超过2 m,同时相邻两机位最长距离需满足要求(图3)。
图3 施工电梯区域爬架机位布置示意
本工程研发楼各设置了6个自爬升式物料平台,公寓楼各设置了2个自爬式物料平台,其承力体系与爬架各自独立、互不干涉。物料平台宽度为1.9 m,爬架机位布置时需避开物料平台位置。研发楼共布置48个机位,平均机位间距为3.85 m,公寓楼布置4组65个机位,平均机位间距为3.7 m,超过35个机位时宜进行分组,研发楼、公寓楼爬架均分为2组分段爬升。
2.4 水平支承结构
爬架水平支承结构采用桁架结构,设置于爬架底部内、外侧。桁架高度不少于0.6 m,横杆、腹斜杆采用60 mm×30 mm×3 mm方管,立杆均采用30 mm×30 mm×3 mm方管焊接而成。在塔式起重机附臂、卸料平台处断开,在断开处上方需设置桁架结构,桁架长度至少与底部桁架搭接超过1跨(图4)。
图4 塔式起重机附臂处水平桁架支承示意
2.5 附墙支座
目前市面主流附墙支座主要有方箱式、三角支承式、悬挑梁式。本工程研发楼外圈梁是双梁结构,如预埋螺栓孔穿梁,则双梁上螺栓孔难以精确地对中,采用悬挑梁式附墙支座更符合现场实际条件。公寓楼外圈为梁和剪力墙,支座附着点注意避开剪力墙K板位置,支座上边缘与K板保持在10 cm距离。飘窗上需设置加高件,由于飘窗位置空间受限,无法加斜拉杆,采用方箱式附墙支座进行附着。公寓楼其他部分采用三角支承式。
2.6 特殊部位处理
在塔式起重机附臂处,架体第一道走道板需采用翻合式走道板,第二道及以上走道板采用拆卸式走道板。塔式起重机附墙外立面采用转动防护网,单张防护网高度为1 500 mm。
摘自《建筑技术》2023年8月,黄必成,郑少星,李宏伟,李开燕,刘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