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江海逐梦七十载 彩虹飞架四千座——来自“建桥国家队”的70年发展故事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3-12-25 11:14:06



来源:新华社


来源:12月25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劲峰 熊琦 熊翔鹤

弧连深山峡谷、跨越江河湖海、身型雄姿挺拔的大桥,有着“人间彩虹”的美誉。由于建设环境复杂、应对挑战繁多、工艺要求极高,在土木工程领域大型桥梁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

从修建万里长江第一桥起步,到累计建起4000多座桥梁的“建桥国家队”,从承担“建成学会”的历史重任,到引领中国桥梁建设“世界领先”,中铁大桥局成立70年来,始终与共和国桥梁事业共成长、同荣耀,在建好一座座跨山河、越江海的“人间彩虹”中,忠实履行“建桥报国”的使命担当。

跨越江河:敢架江河万里桥

入冬后,横跨长江连接江苏如皋、张家港、靖江三地的张靖皋长江大桥建设工地上,工人们正冒着寒风有序施工。这座全长近8公里的长江大桥中,南航道悬索桥主跨达到2300米,成为我国桥梁首次突破2000米跨径的桥梁工程。

“除世界跨度最大桥梁外,这座桥主塔高度350米,成为世界最高的悬索桥索塔,累计将刷新6项‘世界之最’。”中铁大桥局副总工程师、张靖皋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潘军介绍,大桥建成后不仅能有效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也必将载入世界桥梁建设史册。

大江奔涌,巨龙卧波。尽管现在跨越长江、黄河等江河的各类桥梁已屡见不鲜,对各类刷新世界纪录的大桥也习以为常,但在70年前,修建一座长江大桥却是大江两岸,甚至全国人民期盼已久却无法实现的梦想。

受天然桥梁的启迪,中国先民在远古时期开始建造桥梁。“奇巧固护,甲于天下”的赵州桥、“石桥狮影浸拳毛”的卢沟桥、“一望五里排琨瑶”的洛阳桥、“黄金台上玉川头”的广济桥……这些名桥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科技水平和艺术水平。但修建现代化的跨江大桥,难度和挑战远非传统石桥可比。

有专家曾如此描述,深入江底数十米的桥墩,要能防洪水、抗地震、防船撞,动辄上千米的桥身还需面对来自大风、汽车、火车等各个方向的压、弯、扭、拉等形式受力,“夸张点说,就像揉面、拉面过程中的面条,一不小心就断裂”。20世纪40年代,美国新建的塔科马海峡大桥,通车4个月后就因风振断裂。

修建长江大桥,计划已久,却久难实现。民国时期,国内外桥梁专家对长江大桥先后开展4次勘探、设计,均因资金、技术问题无功而返。一首民谣如此哀叹:“黄河水,治不好,长江桥,修不了。”

  这是由中国中铁大桥局承建的武汉长江大桥。该桥是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新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大桥,更是新中国桥梁建设的第一座里程碑。它拉开了中国现代化桥梁建设的序幕。(组图均由中铁大桥局供图)

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统计调查资料,武汉三镇每日依靠轮渡和木筏来往的人数高达11.5万人次,每年水上遇难人数平均超过300人。中国最主要铁路南北大动脉——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在武汉被长江一分为二,所有北上南下的物资都要经船舶转运,形成“武汉一大怪,火车需要轮渡载”,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就被列入第一个五年计划。1952年,志愿军铁道兵团副司令员兼总工程师彭敏从抗美援朝战场负伤回国手术期间,在病房里受命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第二年,政务院批准成立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彭敏成为大桥工程局首任局长。中铁大桥局由此启航,从诞生起就承担着“为国建桥”的光荣使命。

建设期间,毛泽东主席曾三次视察武汉长江大桥建设工地,亲自为大桥选址,要求大桥人通过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做到“建成学会”。

长江水深浪急,虽有苏联的援助,但桥墩建设是首先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施工过程中如果采用传统的气压沉箱法施工,在水下用人工敲碎凿平岩石,每名工人每天只能作业十几分钟。”参与武汉长江大桥修建的中铁大桥局原副总工程师赵煜澄介绍,中国技术人员和苏联专家共同研究,大胆尝试采用全球没有先例的施工新方法——管柱钻孔法,用机械代替人工,顺利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

一系列创新工艺方法的运用,大幅提高大桥施工速度。1957年5月4日,武汉长江大桥钢梁的最后一根上弦杆在6号桥墩安装完毕,标志着长江两岸接通。当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和公路桥正式通车,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

中铁大桥局原副总经济师余启新回忆起通车典礼盛况,依旧激动不已。当时9岁的他,随家人一起过大桥共欢庆,“记得通车那天,车队从武昌开过来,大桥上满是人,舞龙的,扭秧歌的”,“走大桥,过长江喽”各类欢笑呼喊此起彼伏。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不仅连通了武汉三镇,也将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连成一条完整的京广铁路,成为连接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同时拉开了中国现代化桥梁建设的序幕。

“目前武汉桥梁产业已达千亿级规模,覆盖桥梁设计、建造、监理、材料、智能检测、维护管养等全产业链,成为名副其实的桥梁之都。”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系主任、博导胡志坚教授介绍。目前,武汉已建和在建13座长江大桥,中铁大桥局参与建设了12座。

  目前武汉已建和在建13座长江大桥,中铁大桥局参与建设了12座。

从武汉长江大桥起步,中铁大桥局先后负责修建了中国人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特大型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我国第一座现代悬索桥——汕头海湾大桥、我国首座公铁两用斜拉桥——芜湖长江大桥、我国首座跨越长江的高铁桥梁——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我国第一座真正意义的跨海大桥——东海大桥等一系列标志性桥梁工程。

曾经沧海千层浪,敢架江河万里桥。

从“万里长江无一桥”,到如今长江上已建成桥梁超过300座。70年来,中铁大桥局跟随共和国的脚步一同奋进,实现了诸多桥梁原创技术的突破与应用,推动着中国由“桥梁大国”向“桥梁强国”转变,也因此有了“建桥国家队”的美誉。

数据统计,自成立以来,中铁大桥局全产业链上参建了国内80%的超千米跨度桥梁、88%的长江大桥、97%的公铁两用桥。在世界各地建造了4000余座大桥,总长度超过4000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广州的往返距离。

跨越巅峰:会当水击三千里

走进位于中铁大桥局桥梁科技大厦一楼的桥梁博物馆,一套两米多长的白色潜水服格外显眼。不远处,一座“5朵花绽放”的白玉兰灯,一块方形的“争气钢”,一块镶着红砖的陶粒混凝土……场馆还展示了不少南京长江大桥曾经使用过的物品。

金桥飞卧,玉兰灯灿。距离武汉长江大桥直线距离450公里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一座中国人民的“争气桥”,也是一座千难万苦、凝聚心血的桥。建桥高峰时,南北两岸工人总数达一万多人,胡宝玲就在其中。

南京长江大桥地处长江下游,水深流急,部分桥墩施工的下潜深度超过了国际公认的用普通装置下潜60米的极限深度。“水下尖兵”胡宝玲和潜水工们总结以往水下作业的经验教训,将有关设备和操作方法加以改进,经过反复试验,终于突破深潜纪录,在7号墩的潜水作业中下到65米深水。

为了提高施工进度,胡宝玲和同事们还经过三个月的适应性训练,掌握吸氧水面减压法的技巧,穿着这套重80公斤重的潜水服,在6号墩的水下作业中再次突破潜水极限,下潜69至71米,工效提高了2倍,这项壮举被称为“超越人类极限”。

“1960年南京长江大桥开工建设时,正逢国家三年特殊困难时期,加上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停止供应原来答应供给的钢梁,给大桥建设带来极大困难。”余启新说,在大桥建设过程中,大桥人采用了重型沉井、钢板桩围堰管柱基础、钢沉井加管柱、浮式钢筋混凝土沉井4种深水基础,克服了深水基础施工难题;与鞍钢共同研制了被称作“争气钢”的国产16Mnq钢,改变了我国桥梁钢只能依靠进口的历史。

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顽强拼搏,南京长江大桥于1968年12月29日建成通车。当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三分之二的版面报道了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的消息,而剩下三分之一的版面是我国新的氢弹试验成功的消息。

  这是由中国中铁大桥局承建的南京长江大桥。

中铁大桥局一代代建桥人,胸怀“建桥报国”初心使命与时代担当,用辛勤汗水和才华智慧,引领中国桥梁建设事业经历“建成学会、奋发图强、融入市场、追赶世界”四个阶段后,21世纪全面进入“领先世界”的第五个阶段。

2009年,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通车,这座桥主跨504米,为世界首座三主桁三索面公铁两用斜拉桥,当时创造了“跨度、速度、荷载、宽度”四项“世界之最”;2011年,世界首座六线高速铁路桥梁——京沪高铁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建成通车。2018年,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运营,成为全球已建最长的跨海大桥;2019年,世界最大跨度双层悬索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通车,主跨达到1700米;2020年,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世界首座跨度超千米高速铁路悬索桥——五峰山长江大桥、世界最长跨海峡公铁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相继建成通车……

一步一个脚印,一桥一个跨越。更快、更高、更长、更好,一座座“世界之最”的桥梁,彰显着中国建桥人对于跨越巅峰、技术创新的不懈追求。

  这是中国中铁大桥局承建的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

70年来,中铁大桥局先后培养了5名院士,7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牵引培育了一大批管理骨干、技术骨干。依托港珠澳大桥、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平潭海峡公铁大桥、常泰长江大桥、甬舟铁路西堠门公铁大桥等超级工程,研发制造了全球首台1800吨米架梁吊机、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机XGT15000-600S、全球最大直径钻机ZJD7000大型智能回旋钻机以及“大桥海鸥号”“天一号”“小天鹅号”为代表的“海上施工舰队”等一系列技术领先的建桥装备。众多工艺和装备的创新创造,正引领中国建桥技术走在世界前沿。

“从原来的肩挑手扛,到现在的智能制造。70多年来,我国已具备在江河湖海、深山峡谷、大漠戈壁、高原冻土等各类复杂地质环境下造桥的能力,从跨度、桥式、工艺等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铁大桥局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敏说,现在世界排名前十的斜拉桥、悬索桥、拱桥中,中国桥梁占席均超过“半壁江山”。

跨越山海:一桥飞架显担当

重峦叠嶂,碧水东流,云雾缭绕间,秭归长江大桥犹如一座飞虹,连接了峡江两岸。

自古以来,被称为屈原故里的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境域被长江和香溪河阻隔,一县分三地,交通仅靠轮渡,老百姓平时的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以前人们到对岸办事必须抓紧时间,轮渡收班后便只能望江兴叹。卖柑橘的季节,等渡的车辆要排好几里长的队。”当时的香溪汽渡船长马尚明说。

2019年9月,秭归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当地群众千百年来“走到长江对岸”的梦想终成现实,柑橘运输、游客进出更加便利。“观斯桥也,立大江,控香溪,扼三峡之险要,揽归州之形胜;经斯桥也,车畅其行,物畅其流,人畅其行”。通车当日,《大桥赋》吟诵在群山间回响,两岸欢呼声不绝于耳。

一座座跨越山海的大桥,既是连通两岸的交通工具,更是富国利民的“黄金钥匙”。多年来,中铁大桥局积极响应“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政策,一系列重大桥梁工程在大江南北先后建设,在推动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的同时,也为当地百姓铺就了一条致富路、幸福路。

近两年,农村危桥改造成为乡镇振兴的重点问题。2020年,湖北省启动公路桥梁“三年消危行动”以来,中铁大桥局主动对接相关部门承接危桥改造项目,承担荆门、黄冈、十堰、洪湖和安陆等五个地市,合计1000余座桥梁的危桥消除项目。并在危桥改造中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预制、装配化施工等方式,引入了在特殊大桥上运用的新技术、新材料,并且尽可能保留桥梁原型,留住“乡愁”。

以沪苏通长江大桥为咽喉的沪苏通铁路建成后,连接起鲁东、苏北与上海、苏南、浙东地区间的沿海铁路,贯通中国东部最便捷的铁路运输通道,为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和经济辐射中西部地区提供便利条件……

桥梁在承担交通运输职能之余,越来越强调与自然生态的协调,与城市景观的融合。

位于湖北宜昌的至喜长江大桥所在水域横跨中华鲟核心保护区,建设者特此设计为水中不建桥墩,“一跨过江”,既保护了珍稀鱼类洄游,同时也便于船舶通航;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武汉杨泗港长江大桥的景观绿化工程,重塑桥墩林立的桥下空间,打造休闲绿地,为市民提供了户外休闲娱乐的场所。

“大桥之美,美在跨江越海、刚劲有力,小桥之美,美在造型独特、形式多变。桥梁的美不仅在外观造型,也在技术难度、历史意义、建设精神,当所有元素与建筑本身融为一体,才构成了大写的‘美’。”中铁大桥局总经理毛伟琦说。

桥,不再仅仅是基础设施,而是城市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城市的精神象征。武汉长江大桥的英雄与荣耀,南京长江大桥的奋发与自强,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的创新与突破,大桥伴城而生,与城共荣。

1954年,苏联政府派遣以西林为代表的28名专家组来武汉协助大桥建设,与中国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武汉长江大桥是父亲最疼爱的孩子,也是西林家族和中国朋友的友谊之桥。”西林76岁的长女叶连娜说。

如今斯人已逝,西林后人的家里仍随处可见中国元素:墙上挂着中国画和书法作品,书架上放着中文书籍和中国纪念品。叶连娜的女儿叶卡捷琳娜多次赴华进修,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叶卡捷琳娜的大女儿娜斯佳喜欢汉字和书法,小女儿萨沙则喜欢大熊猫;一家人每年都会庆祝中国春节,吃中国菜,看中国春晚。

一座桥,两国情,四代传承。每一座大桥,都是一段峥嵘岁月的记忆镌刻,也是人与人、国与国的纽带,连通着跨越山海的情缘。

进入新时代,中国正迈向桥梁强国,以中铁大桥局为代表的中国桥梁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积极参与国际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桥梁已成为一张令全球惊艳的“中国名片”。

“我喜欢在武汉长江大桥上走路。以前,我常想要是我的祖国有这样的桥该多好。”来自孟加拉国的加里布在中国工作生活了20余年,定居武汉的他,常感叹长江大桥的雄伟壮阔。

如今在他的故乡,也有了一座横跨大河的桥梁。它就是由中铁大桥局承建、被当地人称为“梦想之桥”的帕德玛大桥。作为“一带一路”重要交通支点工程,帕德玛大桥是连接中国及东南亚泛亚铁路的重要通道之一,是孟加拉国迄今规模最大的造桥工程,也是中国企业承建的最大海外桥梁工程。

帕德玛河水流湍急,河床是由细砂和粉砂构成的砂层,深度超过150米,建桥难度全球罕见。历经16个月的负载试验桩试验,中铁大桥局帕德玛大桥项目部项目经理的沈涛和他的团队运用中铁大桥局独创的三角斜插打桩技术,以及中铁大桥局自主研发的3600吨起重船,终于将一根根长120多米、直径3米、自重达550吨的“巨无霸”钢桩打入河床,实现了“豆腐上插钢筋”的壮举。

  这是中国中铁大桥局建设的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

2022年6月25日,通过近8年的艰苦努力,帕德玛大桥正式通车,结束了当地千年摆渡史。“我相信不久之后,孟加拉国将会快速发展,孟加拉国将会享受到发展成果,这座大桥会成为勇气的象征,成为孟中友谊的象征。”加里布说。

从学习、图强,到追赶、超越,再到不断向世界输出“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品牌”,从承担国家对外经援任务,到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竞标,再到深耕海外“根据地”,中铁大桥局建设的孟加拉帕德玛大桥、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桥、坦桑尼亚尼雷尔大桥等多项国际工程,不仅获得了世界认可和赞誉,也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了力量。

江海逐梦七十载,彩虹飞架四千座。

从筚路蓝缕、呕心沥血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出发,江河到海洋,湖泊到峡谷,国内到国外,中铁大桥局在国内外建造了众多经典工程,荣获33项国际桥梁大奖和第三届中国质量奖,满载荣光。

“未来我们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勇当‘开路先锋’,用打造‘世界一流建桥国家队’的实际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贡献新的力量。同时我们将以桥为‘桥’,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世界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张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