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加速基建行业全面优化升级 □ 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委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4-11-25 11:41:08
编者按:11月8日,《科技日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特刊”刊发中国中铁党委署名文章《加速基建行业全面优化升级》,全面展示了中国中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努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的生动实践和积极成效。现全文转载,供学习借鉴。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对此作出全面部署。这为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中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科学指引。
作为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军企业,中国中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加快构建“引领智能建造、智慧运维发展,做强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四大产业”的“2+4”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努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锚定数智化,推动传统建筑业优化升级
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中国中铁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焕发新活力。
一是积极打造智慧建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围绕智能高铁、智慧公路、智慧城市、长大桥梁、地下空间、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加快突破一批前沿技术,加快锻造一批长板技术;全面建设“数字中铁”,加快迈向“智慧中铁”,打造数字化企业治理体系,形成数字化企业治理能力,力争到2028年,数智化专业场景覆盖率超过50%。二是加快打造轨道交通智能建造智慧运维现代产业链链长。锚定提升产业链安全韧性和打造全球竞争优势两大目标,瞄准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聚焦更高速度、更高难度、更新制式、更加安全、更加绿色、更加智能、更加国际化的轨道交通技术发展方向与要求,持续通过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实现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三是加快人工智能技术攻关和应用。深度参与智能建造行业标准制定和人工智能行业大模型研发,努力构建基于“BIM+”的运管养一体化、自主知识产权智慧服务系统,提升智慧运维技术服务能力。
锚定高端化,打造国际领先的工程装备制造业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强国之基,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撑。目前,中国中铁工程高端装备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居行业首位,但全面创新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差距,因此必须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一是坚持科技攻关、产品迭代、商业模式创新三轮驱动。围绕隧道、桥梁、轨道交通等关键领域,以盾构机、隧道施工专用设备、起重运输专用设备等为重点,瞄准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趋势,打造国际一流的工程高端装备领军企业。二是持续打造一流产品。加快推进核心零部件自主化、国产化,率先在盾构机、高铁接触网、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紧盯重大工程建设需求,研发制造更多适应极端环境、复杂工况的特种智能装备;推进装备制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构建基于工程大数据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三是建设一流智能制造生产线。积极为国产高端工业母机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在加工、组装、焊接等环节引入国产高端工业母机应用示范线和综合示范车间,参与工业母机数字化平台建设,助力形成国产高端工业母机创新成果持续应用迭代的良好生态。
锚定绿色化,拓展节能环保产业增量空间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中国中铁必须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培育壮大绿色环保产业。
一是进一步提升环保产业服务能力。做精做强市政供水、污水处理等业务,打造一批行业标杆项目;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从单点治理向系统治理升级,打造集技术、运营、服务于一体的水环境综合治理服务商;提升固废运营能力,开展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积极参与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国家储备林项目、新一轮“三北”防护林建设等。二是进一步探索可推广的生态治理商业模式。多种方式推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落地,打造示范项目;用好绿色金融政策,开展绿色融资创新,有效降低生态治理修复成本。三是进一步应用推广绿色建造技术。引入全生命周期绿色设计模式,因地制宜打造项目节能降耗综合解决方案。
锚定专业化,提升新材料、新能源领域服务能力
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新征程上,中国中铁必须立足现有基础,加快开拓“第二曲线”,在清洁能源等中国中铁新兴业务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是推动有色金属原材料增储上产。积极参与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力争发现更多优质有色金属材料矿产资源;面向高端有色金属原材料需求,优化升级开采冶炼技术,打造智能矿山建设标杆单位。二是推动新型建筑材料研发应用。深化外加剂、特种水泥、特种钢等新型建材的自主研发和联合研发能力,加快成果转化;打造细分行业领军企业,利用好科改、混改等政策,给予有关下属企业更多创新激励。三是提升新能源综合服务能力。积极服务国家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