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智慧星辉耀征程 创新翼展舞长风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4-08-19 11:33:12

陈庆敏

省建科院副总工程师(建工检测)

省检测中心工程诊疗中心总经理(兼)


1724211247125175.jpg


在岁月的长河中,每一位有志者都是探索未知世界的勇敢水手。但若航道未明,星辰失辉,他们又将如何驾驭知识的风帆,穿越技术的迷雾?在省建科院,他的旅程不仅是对专业深度的一次次深潜,更是勇于在变革浪潮中勇敢立于潮头的传奇。他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挑战与突破,那么,在技术与责任的天平上,他该如何平衡?在创新与传统的交汇处,他又如何抉择?让我们随着他的讲述一探究竟。


 锋芒初露:在挑战与责任中寻找自我


我仍清晰地记得,在2012年热浪如潮的夏日里,我作为建科院的新鲜血液,入职不满一个月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周家谟副院长的带领下,我奔赴了某总队抢险工程现场。高温炙烤着大地,汗水模糊了我的双眼,却未能掩盖我内心对挑战的渴望和对专业的执着。


在这个项目中,我不仅要负责关键参数变化监测,还要与负责岩土的同事紧密配合,完成岩土地质补充勘察及抢险加固工作。这不仅是一次对专业能力的检验,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更是一次对意志的磨砺。我目睹了建科院人不畏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感染并激励了我。


紧接着,我又有幸追随袁內镇老专家,投身于武汉某地产建筑地下室既有建筑基桩静载荷试验项目。短短两个月内,我经历了两次重大项目的抢险工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检验检测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不仅学习到了宝贵的现场经验,更对检验检测领域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也渴望像前辈们一样,用专业的技术知识,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难题。而这样的机会,很快便来临了。


2013年初,我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独立项目——孝感市孝南区桥梁荷载试验及技术评定检测项目。面对G107国道桥梁日益增长的交通量与重载车辆,桥梁的安全运营变得尤为重要。我深知,这不仅是一项技术任务,更是一项社会责任。



1724211291416160.jpg           1724211319404713.png


项目试验检测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深入研究,广泛查阅文献及案例,进行了更广泛深入的学习。极端的大雪低温天气、超高的重车交通量、缺乏原设计图纸,这些困难并没有让我退缩。相反,我以更加严谨的态度,编制科学的实施方案,严格执行策略,确保了检测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圆满完成了任务。此外,在部门负责人的鼓励下,我还陆续完成了“安陆市儒学路公跨铁立交桥火灾鉴定项目”、“洪湖市城区三桥重建工程”等一系列桥梁检测项目。尤其是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独创性地发明了“百吨级单梁静载荷试验装置及安装方法”,并在仙桃市致富路跨沪渝高速高架桥梁单梁荷载试验中成功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每一次的挑战,都是对自我能力的一次考验;每一次的突破,都是对自我价值的一次实现。在建科院这个大舞台上,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我坚信,只要保持对技术的热情和对创新的追求,我定能在工程检测领域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技术攻坚:在创新与实践中砥砺前行


随着在建科院的工作逐步深入,特别是在任职检测所副所长后,我也迎来了个人职业生涯中更为严峻的挑战与成长。我深刻体会到了技术攻坚的艰辛与成就。


在武汉江北快速路项目中,我面对的是桥梁整体评估的重大任务。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我必须创新思维,我提出了“技术状况评定+动静载试验+承载能力验算”的综合评定法。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突破,更是对我个人能力的极限挑战。多少个日夜,我与团队成员一起,反复演算、测试,最终以出色的工作成果完成了评估,赢得了业界的广泛认可。


紧接着,在“65+108+65”m 悬臂挂篮施工监控项目中,我大胆采用了“软件仿真分析+5G+自动化监测”手段。面对施工过程中时间跨度长、预拱度变化异常等技术难题,我和团队不畏艰难,通过不断的现场试验和数据分析,最终完美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确保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在宜昌市伍家岗长江大桥工程项目中,我带领团队采用多频段地质雷达测试结合钻芯取样验证的方法,对砌衬质量及砌衬一定范围内岩土扰动情况进行了多方位检测。这一创新的检测手段,为万吨级“楔形”锚固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也为大桥的顺利建成贡献了重要力量。


在技术研究领域,我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在院总工刘士清的指导下,我主持或参与了多项湖北省科学技术厅研究课题。在“建筑工程动力特性监测及分析系统建设”、“大跨度钢桁架结构检(监)测系统建设”等课题研究中,我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科研能力,更为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作出了贡献。这些课题研究的经费累计超过千万余元,并获得发明专利10余项。这一阶段的工作,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要有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


1724211394113281.png1724211397981425.jpg1724211401917910.png1724211404223291.png1724211407579896.jpg1724211418129096.jpg1724211425178624.png1724211430331473.png1724211436810632.jpg1724211440582951.jpg1724211445652576.jpg1724211449395892.jpg1724211454103779.jpg1724211459848113.jpg

 数字革新:在智慧探索中拥抱变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我深刻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全面拥抱数字技术的浪潮。我始终坚信,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将为工程检测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自2021初任职省检测中心智能监测中心负责人以来,我积极推动团队利用这些技术,以解决传统工程检测中的痛点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我面临了理念更新、技术融合、跨领域协作等一系列挑战。特别是在建立“中南智能监测数字化服务平台”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攻克了技术难关,完成了平台的架构设计、功能开发和应用部署。并成功申报了相关软件著作权,并通过不断完善平台功能,实现了对土木工程结构的全方位智能化监测。


我深知,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优化。在这一过程中,我带领团队,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解决了IT工程师与结构工程师平台融合的痛点,实现了数据的高效管理和应用,提升了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我还主持了“建筑振动与环境噪声在线监测及评价系统建设”课题研究,通过开发专用的监测模块,成功接入了智能监测平台,拓宽了平台的应用范围,提高了建筑振动与环境噪声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并成功精准捕获2024年4月3日台湾花莲7.3级地震,以科技的力量守护着安全。


在数字化的道路上,我始终坚持创新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新技术在工程检测领域的应用。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革,用智慧和勇气迎接每一个新的挑战。


 挑战新篇章:在创新征途中迎接未来


2024年5月,在工程检测与改造的旅途中,我迎来了职业生涯的又一次重大转折——兼任新成立的工程诊疗中心总经理,我深感责任重大。诊疗中心的成立,标志着省建科院在工程质量安全综合诊断、灾后建筑检测与重建咨询、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管理以及技术创新与专业发展等领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工程质量安全综合诊断方面,我们致力于对建筑工程结构进行全面的质量安全诊断,提供专业的分析报告和定制化的加固改造方案。这不仅要求我们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求我们能够迅速响应,为客户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


在灾后建筑检测与重建咨询领域,我们对受损建筑进行专业检测和鉴定,评估损害程度,并提供全面的治疗计划。这一工作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但我和我的团队始终坚守专业精神,以最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确保每一项工作的质量。


在加固改造设计与施工管理方面,我们设计并实施建筑工程的加固改造方案,以实现建筑质量的全面提升。这需要我们不仅要有创新的设计思维,更要有严谨的施工管理能力,确保每一个项目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此外,技术创新与专业发展也是我们工作的核心。我们将不断研究建筑加固和改造领域的新技术、新材料,力求在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引领行业发展。


随着工程诊疗中心的稳健运营,我的职业生涯也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此刻,站在省建科院70周年的辉煌节点上,我回顾过往,心中充满了感慨与自豪。面对新的挑战,我将继续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探索和创新,以《礼记》中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为座右铭,引领团队在专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在建科院的十多年里,我从一个青涩的硕士毕业生,成长为省建科院副总工程师、工程诊疗中心的总经理,我本人也荣获了“明星员工”、“感动建研人物”、“集团首批专业技术骨干人才”、“科技创新奖”等诸多荣誉。展望未来,我将继续秉承“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精神,不断探索工程检测与改造领域的新境界,为建设更加安全、绿色、智能的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省建科院这个大家庭中,我期待与所有同仁一道,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辉煌。


来源  湖北省建科院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