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动态
迎风起势 向海图强——中铁大桥局海上风电工程施工“第二曲线”拓展记略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4-04-12 08:43:40
“向海图强,深耕风电”,是中铁大桥局贯彻落实中国中铁“第二曲线”工作部署,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国家能源革命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中铁大桥局充分利用海上桥梁施工积累的技术、人才、装备优势,抢抓新能源高速发展机遇,全面融入海上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市场竞争,发展成为国内海上风电施工的领军企业之一,以海上风电工程为代表的“第二曲线”市场新签合同额逐年稳步提升。
截至2023年底,中铁大桥局累计承揽新能源项目28个,新签合同额约200亿元。
先行先试 克服万难优质履约
“从2011年湛江徐闻风电样机基础工程的‘先行先试’,到2014年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的‘建成学会’,到2019年盛东如东海上风电项目的‘不断进取’,再到2021年海上风电‘抢装潮’中‘卓越出众’,中铁大桥局走出了一条‘迎风起势,向海图强’的绿色发展道路,海上风电施工技术和履约能力得到业内一致认可。”中铁大桥局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敏在中国中铁2024年“第二曲线”市场经营工作专题会上介绍。
几年来,中铁大桥局以“海陆并进、风光并举”为经营策略,构建了以新能源工程指挥部牵头组织、八大区域指挥部紧密配合、三家子公司专业实施的新能源市场营销体系,在沿海八省一市成立区域营销机构,由北向南,全线布局。同时,深化商业模式创新,推进产业协同,提升了专业市场竞争力。
“打铁还需自身硬”,创效树誉始终是市场经营的根本。谈起在2021年“抢装潮”中完成7个项目的履约,中铁大桥局副总经理、新能源指挥部指挥长肖世波直言,那段经历太“刻骨铭心了”。“位于平潭外海的长乐风电项目是我国第一个‘双四十’(离岸超40公里,水深超40米)海上风电项目,也是业内定义为全国最具挑战的项目。当时,风电项目面临着‘抢装潮’和疫情的双重压力,船机资源极度紧缺,一旦缺少机械设备,项目就无法按时履约。之前主动上门推销的船老板变得‘高攀不起’,供求市场顷刻间倒转。”
“为了信守承诺,维护中铁大桥局企业形象,我们必须履约!”带着坚定的信念,作为项目负责人的肖世波踏上寻求机械资源的奔波路程。有一组数据他一直忘不了:一周内接打电话超过1000次,14天内往返城市20余座。几乎所有的船老板和他们身后的业主都认识了肖世波。在吃了无数次“闭门羹”后,肖世波以诚意打动了船机租赁方,在众多竞争者中赢得了核心装备。
尽管自然条件恶劣、时间紧张,在手握先进设备的条件下,长乐风电项目建设者还是创造了1天完成3个四桩导管架吊装、38小时完成1台8兆瓦风机吊装、3天完成5个深水吸力式导管架吊装、单月完成17台风机安装的海上风电施工新纪录,按期履约。
与此同时,在我国东海、南海等海域的多个海上风电项目施工现场,大桥海上风电建设者也纷纷亮出佳绩:在每年有效作业“窗口期”只有220天、无风浪的“黄金期”仅120天左右的粤电阳江沙扒项目,建设者早于原定计划50天完成47台风机安装,同时基础施工实现了国内风电领域三桩嵌岩式基础的“零”突破;嘉兴、嵊泗项目部最大限度利用窗口期、合理利用大潮期,创造了单套海上船机设备单月沉桩19根、2个半月完成50台风机安装的施工纪录;江苏大丰海上风电项目是国内最远海上风场项目,风场中心离岸距离83公里,人员到达需要乘坐8到10小时的交通船,建设人员克服困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组建打桩船队伍,不仅如期完成施工任务,还培养锻炼了一支远海打桩作业团队。
2021年11月17日,江苏大丰海上风电项目最后一台风机吊装完成,中铁大桥局当年海上风电项目风机安装全部完成,并以先进的海上风电施工技术和优质的履约能力,得到业内一致认可。
装备加持 追风破浪阔步前行
今年1月24日,由中铁大桥局与招商工业联合打造的新一代风电安装平台船(CMHI-286)——“大桥海风号”顺利出坞下水,该船交付投用时间日渐临近。
中铁大桥局物资设备部相关人员介绍,这艘风电安装平台船设计吊重能力2000吨,主要针对水深不大于70米的海上风电项目施工,将主要用于20兆瓦及以下风机整体部件和25兆瓦风机散件的吊装,作业工效高。
“借力桥梁”是中铁大桥局进军风电领域所拥有的独特优势,他们充分利用海上桥梁施工积累的技术、人才、装备优势,助力企业在海上风电领域阔步前行。
为满足深海环境下建设施工需求,中铁大桥局集聚了一支由100多艘各类海上施工船舶组成的“海工舰队”,其中适用于海上风电施工的船舶23艘。
风机安装,通俗来说,就是让“大风车”“站稳”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之上。这与建桥有着相似之处,也有着不同,大桥人始终在这一新领域集智攻关。
2021年完成的长乐海上风电项目,打桩过程就让肖世波这名建桥老将遇到不小的麻烦。“桥梁项目的钢桩打完后是露在水面以上的,而风电项目要把桩打到海平面以下30米,标高误差不得超过5毫米,4根桩的水平偏差不得超过5毫米。然后再给4根钢桩安装一个导管架,就像摸黑给绣花针穿线。”肖世波说。
在这之前,打桩用的锤子一直由国外垄断。为了攻克这一瓶颈,肖世波带领团队到温州找到一家本土企业一起合作,成功研制出了专用国产打桩锤,让锤子的租赁成本降低一半,也推动了国产锤在全国应用。
海上风电项目中的吸力桶下放以前也一直用的是国外技术。中铁大桥局风电项目团队起初耗时2天才下放一个吸力桶,之后通过努力、优化施工组织,高峰时3天下放了5个吸力桶。与中铁大桥局合作的外国技术人员也被中国人的拼搏精神所感动,在现场为他们欢呼,与他们拥抱,对他们刮目相看。“我当时很开心,感觉现在的中国什么事都能做成!目前,吸力桶下放已完成国内的技术转化。”肖世波表示。
手握金刚钻,敢揽瓷器活。在先进风电安装装备与技术的加持下,中铁大桥局向海前行的步伐愈加扎实。根据已有船机资源,中铁大桥局可同时承担8至10个大型海上风电场施工建设。被寄予厚望的“大桥海风号”海上施工船,将于近期前往阳江、瑞安等风电项目大展身手。
面向未来 创新驱动引领发展
新型储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也意味着新型储能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地位,得到广泛认可。作为其中重要清洁储能之一的海上风力发电,也将在未来受到更多关注,迎来更加丰富多样的市场。同时,越来越多的基建企业正在努力寻找“第二曲线”增长极,欲在海上风电等新领域分一杯羹。面对更加多元化的市场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进一步深化“桥梁+海上风电”发展布局,抢抓市场机遇,壮大“第二曲线”市场,中铁大桥局对未来有着清晰的发展思路。
“我们要以科技创新为保障,延伸海上风电产业链条。”中铁大桥局副总经理赵志刚介绍说。依托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结合丰富的海上风电工程实践,中铁大桥局海上风电施工团队以长乐外海、华能嘉兴、粤电阳江、三峡漳浦六鳌等急难险重的风电项目为平台,开展了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攻关,集中力量突破了组合式吸力桩式工装平台、植入嵌岩三桩导管架基础等行业“卡脖子”问题,为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借鉴。
中铁大桥局还参与了多部国标、行标编审工作,编写了企业海上风电施工技术总结、海上风电施工技术企业标准。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5月,中铁大桥局编写的行业首部海上风电施工应用技术专著《海上风电场工程施工技术》出版,不仅对海上风电施工提供了技术指导,还规范了海上风电施工标准,将有利于推进我国海上风电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在业内广获好评。
这些工作对于中铁大桥局进一步深耕海上风电市场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经营资本。3月8日,中铁大桥局再度传来两则喜讯:成功中标位于浙江温州的华能瑞安1号海上风电场项目(预招标)和福建大唐平潭长江澳110兆瓦海上风电场工程项目。 丁傲岸 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