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建筑技术丨地下结构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4-04-11 09:54:25

1 无梁楼盖垮塌事故

地下室楼板结构布置形式通常可分为梁板式和无梁楼盖两种。梁板式结构形式特点是抗震性好,布置灵活,对柱距无明显要求,楼板开洞易于处理。缺点是梁截面较大,对于层高影响较明显,不利于机电专业管线排布。无梁楼盖结构形式优点是采用大板加柱帽的形式,建筑外形美观,除柱帽处空间略为紧张,其余位置楼层净高均较高,利于机电专业管线排布。可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降低基础埋深,减少基坑的土方开挖量,大幅节约土建成本。缺点是抗震性能较差,对柱距有一定要求。

由于地下结构位于土内,其抗震要求没有地上严格,且地下室轴网一般相对比较规则,无梁楼盖的优势可充分体现,越来越多地被用做地下室楼盖结构形式。但随着使用的增加,近些年关于无梁楼盖的事故也频繁出现。

从现场情况看,大多表现为楼板板柱节点处直接发生冲切破坏,导致楼板坍塌。当某一位置出现问题破坏后,会导致内力重分配至附近其余柱跨,引起周边结构超过极限承载力,进而连续倒塌,造成现场人员生命危险及财产损失。

对于事故情况,可从以下设计到施工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作参考。

1.1 荷载取值

由于无梁楼盖设计时基本不考虑地震作用,仅考虑抗震措施中相关构造做法,故其设计工况为永久荷载+可变荷载,荷载取值很重要,常用地库荷载取值见表1。

表1 地库荷载取值

图片

注:楼板自重由程序自动计算,假定顶板覆土取1.5 m厚,建筑面层为100 mm。

(1)由上表可看出地下车库设计中,地库顶板荷载最大,且现场材料及设备经常堆积于此,出事故区域经常发生在此位置。考虑绿化要求顶板通常都会有覆土,厚度大小不一,从1m到3m都有可能。覆土容重的取值差别很大,由GB50009—201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可知,干土容重为16 kN/m3,湿土容重为18 kN/m3,很湿土容重为20 kN/m3。地面绿化会经常浇水,故覆土按照很湿土取值相对合理,后期绿化的操作不会影响结构整体安全。若按小值计算,永久荷载取值不足,会带来设计隐患,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性。

(2)地库范围内基本都会规划消防车路线,在整体计算时,应根据建筑总图中的消防车行进路线,修改顶板的可变荷载,避免发生遗漏。

(3)建筑专业规划地库时,常会在地面布置各种景观,但很多细节在土建开工后才能确定,在初始设计时应预留足够的可变荷载,避免出现超负荷情况。

1.2 计算分析

无梁楼盖目前仍沿用弹性理论计算,楼板配筋属于抗弯计算,通过调幅后延性有一定保证,D+L工况下楼板变形如图1所示,由于按照板带配筋,变形可控一旦破坏会有先兆。

图片

图1 无梁楼盖变形示意

板柱节点处受力分为弯曲和冲切两种工况,计算抗弯时由于柱帽有效高度增加,柱端弯矩虽大可通过设置附加钢筋解决,保证足够的延性。冲切破坏属于脆性破坏,一旦破坏直接导致楼板坍塌,需重点关注。

柱帽抗冲切计算时,截面高度变化处应分别进行验算,如图2所示。

图片

图2 柱帽冲切示意

GB50010—2010(2015版)《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冲切承载力验算规定:

Fl≤0.7βhftbmh0                            (1)

式中:Fl为局部荷载设计值或集中反力设计值,βh为截面高度影响系数,bm为冲切破坏锥体上下边长中心线长度,h0为截面有效高度。

图2中冲切面1为柱冲托板,冲切面2为托板冲楼板,按照所示两个冲切面复核,保持柱帽总高度不变,楼板厚度由小变大,托板厚度反之,得出冲切面1和冲切面2的抗冲切比值,如图3所示。

图片

图3 柱帽冲切比

由图3可知,当柱帽总厚度不变时,增加板厚减小托板高度,使楼板自重加大。对于抗冲切工况,增加了冲切集中荷载,使得柱根冲切比加大,安全度降低,相反托板冲切比安全冗余度过大。对于抗弯工况,虽然楼板有效高度加大,但自重引起内力增加更多,总体导致板配筋加大。故板柱节点宜在满足楼板抗弯冲切情况下,减少板厚加大托板高度。

1.3 垮塌现场分析

上述节点计算分析属于理论计算,当排除荷载过大、设计失误等因素后,实际施工现场是否能满足设计要求,事故发生后的调查给出了答案。北京某地库坍塌后,其柱帽节点处发生的脆性破坏并非是45°棱柱体破坏,而是出现了沿柱边的通缝,即“直剪”破坏。经现场检查后发现柱帽的托板与楼板间存在施工缝,即本该是一个整体的构件分成了两部分,柱端承担负弯矩的截面计算高度并非设计的h01,而仅仅是楼板厚度h02,故很快会开裂,下部托板此时已成为与楼板脱离的悬臂构件,受到上部楼板传来压力,与柱相连处也没有抗弯剪钢筋,则直接在根部产生通缝破坏。

上述分析得出,施工单位没有偷工减料,但在施工顺序上处理不当,托板应与楼板成为一体,但现场施工时把托板与柱一次浇筑完成,后期再浇筑楼板,计算假定与实际完成情况不符,受力途径发生变化造成了事故。

1.4 事故预防措施

1.4.1 设计加强措施

坍塌事故多为柱帽冲切破坏引起,此种破坏属于变形较小的脆性破坏,很难通过计算方法进行大幅改变,要提高柱帽节点受力性能,只能通过增加节点构造措施来提高结构延性,改善抗冲切性能。

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对于板柱–抗震墙结构的板柱节点,沿两个主轴方向通过柱截面的板底连续钢筋的总截面面积,应符合式(2)要求。

AsNg/fy(2)

式中:As为板底连续钢筋总截面面积;Ng为在本层楼板重力荷载代表值(8度时宜计入竖向地震)作用下的柱轴压力设计值;fy为楼板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板柱节点应根据抗冲切承载力要求,配置抗剪栓钉或抗冲切钢筋。此两条规定可保证结构在外力作用下,楼板不会发生无征兆的脱落,板底连通钢筋作为防塌落钢筋,使楼板延性加大,不会引起连锁倒塌情况。抗剪栓钉或抗冲切钢筋可降低柱帽发生脆性破坏风险,增加安全冗余度,同等条件下建议优先设置抗剪栓钉。

规范中要求无柱帽平板设置构造暗梁,对有柱帽平板并未说明,但2018年2月住建部办公厅正式发文,要求无梁楼盖均设置暗梁等构造措施,以提高结构的整体安全性。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开发商往往控制结构的用钢量,地下室成为主要优化对象,设计人员大部分没有严格执行上述要求,应从前面的倒塌案例中吸取教训,认真执行规范要求。

1.4.2 施工现场控制

地下室顶板覆土占永久荷载的很大部分,其回填顺序尤为重要,由前述案例可知,操作失误会酿成重大质量事故。当局部覆土过厚,而另一侧无覆土或覆土较少时,极易造成柱端产生不平衡弯矩,导致柱端节点破坏。施工方应制订科学的回填作业流水线,均匀分层铺设回填,避免在板顶产生不均匀荷载,且不应超过设计允许值,避免永久荷载超载破坏。土料进场后不应采用大型车辆运输,应用小型运输设备分批运送。

施工现场经常会有大型设备进场,重量远超地库顶板设计时的可变荷载,应在地库范围避免设备搁置或规划行进路线,如确实无法避免,则需要对地下室顶板进行临时支撑,待荷载移除后方可拆除。

现场浇筑混凝土时,严禁把施工缝留在柱帽托板与楼板之间,整个柱帽应一体浇筑成型。

2 地下室开裂问题

地下车库平面尺寸通长较大,大型地库单向会超过百米,地下室外墙超长后经常出现裂缝,导致地下水渗透进入墙体,造成钢筋腐蚀,影响结构安全,墙体内部装饰面被浸泡,造成内部装饰装修损坏。现场如图4、图5所示。

图片

图4 南京市江宁区某地下室外墙开裂渗水现场

图片

图5 嘉兴市南湖区某地下室外墙开裂渗水现场

2.1 裂缝成因分析

地下室外墙开裂原因较为复杂,比较明显的有3种成因:一种是由外部土压力引起墙体面外受弯,当弯曲应力过大,超出原设计范围,导致裂缝超过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限值,造成墙体开裂渗漏,此类裂缝属于外部荷载引起的弯曲裂缝。

第二种属于混凝土外墙长度较长、墙体较厚,混凝土内部产生的水化热无法及时扩散出去,聚集在内部引起过大的膨胀,而外部混凝土温度并没有太大变化,未发生同步变形,客观上约束了内部混凝土的膨胀,内外的差异变形导致墙体表面产生了拉应力,当面内拉应力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墙体就会开裂产生竖向裂缝,属于温度引起的变形裂缝。

第三种是由于混凝土内水分蒸发不同步引起,通常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混凝土外表面直接接触空气,水分蒸发较快,而混凝土内部受条件所限水分蒸发缓慢,内外含水率的不均匀导致墙体表面产生局部拉应力,引起墙体开裂,由此产生的裂缝属于干缩裂缝。

2.2 裂缝预防措施

针对以上几种常见裂缝,分别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2.2.1 弯曲裂缝

地下室外墙进行设计时,通常采用带外墙模块的软件计算,以理正计算软件为例进行计算,假设为单层地下室,计算过程如图6(a)~图6(d)所示。

图片

(a)

图片

(b)

图片

(c)

图片

(d)

图6 地下室外墙计算过程(计算机截图)

(a)地下室外墙计算参数;(b)地下室外墙计算荷载;(c)地下室外墙配筋计算参数;(d)地下室外墙计算方法

由于外墙水平向均比竖向长很多,故在图6(a)中墙宽L应大大超出层高H,以便于程序区分竖向为主受力方向。图6(b)输入计算荷载时,土侧压力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但图中所示地面可变荷载经常会被忽略,参看建筑总图会发现,场地内消防车行车路线常贴近地下室边缘,其荷载作为竖向压力通过土的内摩擦角φ折算成对外墙的侧压力,如取值过小,外墙在承受实际荷载时会产生开裂的情况。

图6(c)中所示保护层厚度应按地下迎水面取,如按正常情况取会导致h0偏大,墙体配筋变小,正常使用状态下有开裂风险。鉴于外墙长度远远大于高度,图6(d)中所示竖向弯矩计算方法应按连续梁考虑,上下受力使内力计算结果与实际相符,否则会造成水平分布筋过大,竖向主受力方向分布筋不足,同样会引起墙体开裂。上述问题为设计时易发生错误的地方,当采用正确取值与合适的方法后,可避免因设计不足带来的影响。

2.2.2 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究其成因,混凝土的水化热是引起开裂的源头,这是混凝土自身不可避免的特性,应根据不同项目特点采用不同方式进行疏导与控制,不可一刀切处理。

对于温度产生的变形,在设计阶段可采用设置温度后浇带、温度诱导缝和膨胀加强带的方式处理。前两种方式属于“放”的措施,即通过结构、节点构造做法释放温度应力,用时间和空间换取结构的正常使用,如图7(a)~图7(b)所示。后一种方式属于“抗”的措施,如图7(c)所示,即通过加入添加剂后混凝土加强带的微膨胀性,抵抗混凝土水化热引起的变形,使结构不会开裂,同时亦可减少施工工期。两种方法各有特点,可根据具体工程情况采用。

图片

(a)

图片

(b)

图片

(c)

图7 侧墙诱导缝剖面示意

(a)后浇带节点做法;(b)诱导缝节点做法;(c)膨胀加强带节点做法

2.2.3 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的产生与现场施工养护有很大关系,当外部环境温湿度变化较大时,可布置淋水管对墙体进行淋水养护,采用人工包麻袋等方式处理,保证养护时间不少于14 d。

在经历炎热天气及寒冷气候时,现场应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暴晒,并进行保温处理。

2.3 裂缝处理措施

已产生的墙体裂缝,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修补处理。

对于裂缝宽度小于0.2 mm的部位,可采用混凝土修补胶的方式处理。先将混凝土出现裂缝区域的蜂窝、麻面处理干净,如有砂浆层需在相关范围内进行剔除,将墙体表面吹干不残留水渍,露出混凝土外表面,按规定比例配置好胶后均匀涂抹在裂缝缺陷处,填充找平,待干燥后打磨平整。注意操作环境温度不可过低,20°~25°最佳,固化时间不得少于3 d,具体以胶品种要求为准。

对于裂缝宽度不小于0.2 mm的部位,可采用高压灌浆修补法,根据裂缝长度确定在混凝土表面开孔灌浆间距,采用压力灌浆方式以45°将灌浆料灌入混凝土内部,充填满裂缝,灌注完成后将溢浆清理干净,并用快干水泥迅速封堵住灌浆口,如图8所示。

图片

(a)

图片

(b)

图8 墙体裂缝灌浆处理

(a)处理一;(b)处理二

3 结束语

随着地下结构的需求越来越大,设计及施工阶段一些问题也不断暴露,对一些典型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归纳出以下几点。

(1)在设计时无梁楼盖应设置板底连续钢筋,并配置构造暗梁,增加延性。

(2)无梁楼盖在施工时应控制覆土回填方式,加强大型运输机械管理。施工作业时柱帽处应整体浇筑,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

(3)地下室外墙在设计时荷载应取值准确,模型合理,构造措施完备。应注意温湿度影响,施工时应注意养护,对已产生裂缝可通过修补胶和高压注浆的方式进行修补。

摘自《建筑技术2023年1月,黄存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