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关注!武汉如何继续向“一带一路”借东风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3-09-06 09:38:42



“一带一路”正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与沿线国家贸易年均增长达8.7%

武汉如何继续向“一带一路”借东风

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覆盖中国83%的建交国。

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何体现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一带一路”对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重要影响?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武汉如何继续向“一带一路”借东风?

近日,长江日报云端会客厅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导东艳,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研究部主任崔凡,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年均增长达8.7%

记者:从近年我国外贸表现来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东艳: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是全方位的。“一带一路”倡议使我国贸易保持稳定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同时也进一步加强了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结构优化和价值链分工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在适应全球价值链重构,推进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过去十年,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增长年均达到8.7%,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占比从10年前的25%增加到现在接近33%。

从贸易结构看,以往中国依赖欧美主要市场。近年来,贸易区域结构优化已经取得明显进展,目前东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各方的贸易互补性较好地得到了发挥,我国对相关国家主要出口产品包括制造业产品、化工品以及机电等。在进口方面,中国积极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在资源、农产品等多个领域扩大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口。

“一带一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能力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对沿线国家作出了怎样的贡献?如何体现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崔凡:通过“一带一路”沿线合作,我国对整个世界特别是沿线国家作出重大贡献。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在海外参与建设的大型港口超过100个,包括参与融资、承建以及管理运营等,为当地经贸活动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促进了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在建设基础设施之后,我国又参与了很多境外产业园区的建设,帮助“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发展制造业。

我国相关工程也为当地贡献了很多就业岗位。有统计显示,到去年年底,相关工程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42.1万个。

此外,各种经贸合作通过促进当地制造业发展,帮助当地通过工业化摆脱对单一原材料出口的依赖,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

在前几年建设经验上,我国在2021年提出全球发展倡议,通过具体项目、具体行动促进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记者:有没有具体的案例体现?

东艳:中老铁路建设,就体现了中国将自身行动与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老挝2022年的人均GDP约为2088.4美元,是低收入国家。中老铁路的建设,是使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的标志工程。铁路建成之后,不仅促进老挝货运量大幅度增长,也串起中国和老挝以及中国和东盟的联系,打通了老挝在整个区域合作中的重要区位优势。

此外,中老铁路也实现了软联通。截至今年8月16日,铁路开通以来已经发送旅客2000多万人次,其中老挝段发送300多万人次。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了经贸往来的深化,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所以,“一带一路”倡议是系统全面的,蕴含着新的合作理念,蕴含着实际共享发展的机会,也蕴含着深化全方位合作的美好前景。

“一带一路”建设正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记者:“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了哪些作用?给我国中西部地区带来哪些利好和机遇?

崔凡:通过“一带一路”,我国的开放就能够实现向东开放和向西开放的结合,沿海沿边和沿江开放的相互结合,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的结合。例如,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我国对外贸易长期“西货东出”的现象,能够节约贸易成本,促进相关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也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高于东部地区。2022年,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从2012年的21.3%和19.6%,提高到2022年的22.1%和21.4%。特别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东部与中部、西部地区之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和1.87缩小到了2022年的1.50和1.64。所以,“一带一路”建设和中西部地区的持续开放发展,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例如,在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中,除了有境外路段建设,还有对境内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建设。中西部地区铁路营业总里程目前已经达到了9万公里,占全国比重达到了60%,这对今后全国整个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未来,武汉要把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新优势

记者: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下,如何看武汉在“一带一路”中能发挥的作用?

崔凡: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速长期高于世界平均经济增速,国内市场对企业的重要性在逐渐提升。这会带来我国区域经济的重新布局,国家经济重心从东南沿海向中部地区慢慢内移,这为中部崛起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新发展格局下,我们依然要打造国际竞争新优势,而国内大市场优势正成为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一个来源。

武汉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中部枢纽城市,其区位优势更加便于它充分利用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发展自己的规模经济型产业,培养更多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武汉要把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优势,转化为促进对外竞争的国际竞争新优势,把内外循环连接起来、使其相互促进。其中的对外经济合作,很重要的就是规模经济优势。所以资源不能太分散,要在重点对象、重点市场、重点产业等方面重点发力。规模经济型产业优势,往往来源于高研发,那些网络效应强、学习效应强的创新型产业,在今后将越来越有优势。

记者:未来,武汉如何继续向“一带一路”借东风?

东艳:未来,武汉除了找到和利用自身优势,还要进行重点的差异化发展。

一方面,“一带一路”建设的第一阶段更多是交通建设,培育发展中国家的制造能力。可发挥武汉在钢铁、建材、建筑、汽车、化工等领域的优势,拓展中亚、西亚等新兴市场,培养大型骨干企业的联动发展,在对外承包工程上开拓更多发展的机会。

另一方面,在国内大循环中,各个地区要找到自己的合作点,实现城市和其他地区的联动发展。

崔凡:武汉在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交通强国等相关国家战略实施落地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许多优势,例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力的优势,这些优势又进一步推动形成武汉的国际竞争优势。

例如,铁四院、中铁大桥局、长江设计集团、中国一冶等企业,在国内形成竞争力后,又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建了大量基础设施工程。

我国的发展是由特别早期的“引鸟筑巢”阶段转化到“筑巢引鸟”阶段。早期,我们的基础设施不完善,需要引进国外承包商,待建设好后招商引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会有这样的过渡阶段。武汉的建设大军在这些国家帮助建设基础设施,下一步就是要通过基础设施的完善,引进相关的产业,武汉应在其中继续发挥更大作用。

当前,武汉形成了光谷光电子信息在内的很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未来要考虑全球价值链的布局。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链环节,可以通过对外投资,设立境外园区,也可以搞两国双园,进行合作发展。对这些海外园区的运营管理,引进和集聚的不光是武汉的企业,也包括国内其他地方的企业。所以在海外,武汉也能够实现跟其他地区的合作,共同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升级,提高创汇创收能力,最后实现互利共赢,从而使得“一带一路”建设长期可持续发展。

记者常少华 陈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