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建筑施工工地工人宿舍火灾原因及预防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2-08-30 15:12:36

1  工人宿舍消防安全现状

近年来,全国各地房地产建设如火如荼发展迅速,同时,建筑施工工地工人宿舍的火灾也频频发生,且损失惨重。如2014年3月19日清晨杭州朝晖一在建小学工地的建筑工人生活活动房发生一起火灾事故,火灾造成建筑工人生活宿舍14个房间烧成框架;2014年3月21日杭州拱墅区登云路凯德龙湾建筑工地工人宿舍发生火灾;2014年3月26日浙江舟山一施工工地生活宿舍因建筑工人给电瓶车充电不慎引起大火造成宿舍房屋全部烧成框架。建筑施工工地工人宿舍一旦发生火灾,会迅速蔓延,形成大面积燃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的社会影响。

通过建筑工人宿舍的火灾警示,务必加强建筑施工工地工人宿舍火灾隐患的排查整治工作,建立健全针对建筑工地工人宿舍的防火规范。目前我国虽制定了很多消防规范和标准,指导建筑物的防火设计和消防管理工作,但针对建筑施工工地建筑施工工人宿舍的防火规范和要求却相对较少。工人宿舍居住人员多而杂,建筑施工工地的火灾很多是由于对工人宿舍管理不到位造成的,加强对建筑施工工地工人宿舍的火灾分析和预防,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中引入针对建筑施工工地建筑工人宿舍的相关消防安全条款,进一步规范建筑施工工地工人宿舍的消防安全工作,减少火灾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是建设管理者重要任务。就目前建筑施工工地建筑工人宿舍消防安全工作的现状,结合工作实际,对其火灾原因及预防谈几点看法。

2  建筑工地工人宿舍火灾发生的原因

2.1  可燃物多

建筑施工现场和工人的宿舍往往聚集大量的可燃物。包括木制的脚手架、模板、支撑结构等木材可燃的装饰材料、各种塑料及纤维制品,施工中燃油燃气设备、易燃液体和氧气钢瓶、乙炔钢瓶等。而工人宿舍亦是火灾隐患的重要场所,目前建筑施工工地的工人宿舍一般采用彩钢瓦搭设的临时活动房,防火等级较低,而建筑工人流动性大,人员混杂,居住人员多,生活用品如电瓶车、用电器具、蚊账衣服等多而混杂,若对这些物品管理不当,极易引发火灾。

2.2  火源多

明火或高温表面均能引发火灾。建筑施工进行切割、焊接等明火作业及钻孔、打磨等火花产生的操作均可成为起火源。其中电焊引起的火灾尤为突出。在施工现场发生的火灾中,有多起因电焊施工人员操作不当所引起,或是由电焊施人员违规操作所致。如未采取合理的隔离措施,个别设备或装置的高温表面也可能烤燃可燃物引发火灾。而建筑工地工人宿舍居住人员多而混杂,临时用电多,用电管理混乱,电线短路、漏电、大功率电器使用等,也是造成建筑施工工人宿舍火灾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生活用电不注意也会造成火灾,如取暖器具和电瓶车充电。建筑工地许多临时建筑如生活活动房、工棚、仓库、食堂等,这些建筑一般采用彩钢瓦、竹子、木材、油毡等可燃材料建成,其耐火等级低,也是主要着火源。

2.3  消防管理和配套设施落后

建筑工地工人宿舍存在众多复杂因素,给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困难。个别建筑工地工人宿舍缺乏切实可行的防火预案和消防设施、消防器材,或虽然制订了相应防火管理规章,却未很好落实,形同虚设。而新建工程在施工前期,建筑工人宿舍开始投入使用时,长时间消防器材、设备不到位很常见,许多建筑工地的生活区仅在地面上设有少量的消火栓和手提式灭火器,而未配置与现场情况相适应的消防设施,一旦发生火灾,由于灭火能力不足,贻误战机,不能将火扑灭在初期阶段,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  现行规范未针对建筑施工工地工人宿舍防火

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很多消防规范和标准,指导建筑物防火设计和消防管理工作,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在保证建筑物的防火安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由于我国的规范制定工作起步晚,规范涵盖的内容由于多种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充实。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虽然对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的防火间距、构件耐火极限、建筑耐火等级、消防给水等做了相应规定,但缺少针对建筑工地建筑工人宿舍的防火要求和规范。

4  制订针对建筑施工工地工人宿舍通用消防方案预防火灾发生

针对建筑施工工地工人宿舍火源多、消防管理和配套设施不健全,居住人员多而混杂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减少火灾发生,有必要制订针对建筑施工工地建筑工人宿舍通用的消防方案,同时利用出租房管理模式对人员、房屋宿舍、可燃物、设备设施进行规范化管理,从而预防火灾发生。

4.1  对人员管理

(1)对居住工人宿舍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常住户口所在地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并向公安派出所备案。

(2)居住工人宿舍的人员必须持有本人居民身份证或其他合法身份证件。

(3)对违反工人宿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2  对房屋宿舍管理

(1)作为工人宿舍的房屋,其建筑、消防设备、出入口和通道等,须符合消防安全和治安管理规定;危险和违章建筑的房屋不得作为建筑工人的宿舍。

(2)作为工人宿舍的房屋,房屋所有人须持房屋有关批文、单位介绍信,到房屋所在地公安派出所申请登记,经审核符合规定工人宿舍条件的,由房屋所有人与公安派出所签订消防治安责任保证书,配合协助公安机关做好消防安全防范、法制宣传教育和治安管理工作。

(3)对房屋经常进行安全检查。作为宿舍的房屋不得储存易爆、有毒等危险物品;及时发现和排除消防安全隐患,保障居住人员安全。

4.3  对可燃物管理

(1)要求建筑施工工地工人宿舍及时清除构筑物及其邻近区域内积累的可燃材料,做好安全文明生产生活工作,不得在建筑施工工地生活区焚烧垃圾。

(2)对于易燃、可燃液体贮存应符合有关消防安全规定。在贮存区内不应有不必要的可燃材料等,严禁明火和吸烟,并设置警告标志。

(3)禁止堆积不必要的可燃模板或模板木材。可燃模板或模板木材需要时,才可放进建筑物中。可燃模板或模板木材一经拆除就应移出建筑物。有可燃模板的建筑物部分不应再存放其它的可燃建筑材料。

4.4  对设备管理

建筑施工工地使用的设备应为质量合格产品,应按照设备说明书进行安装、使用和维护,与可燃物、设备或构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且在使用时由受过正规培训的人员进行安全操作监督和维护。

4.5  对建筑施工工地工人宿舍的消防设施要求

(1)灭火设施、通道。新建工程、建筑工地工人宿舍开始时就应设置符合要求的消防环管、消防栓、消防专用水表和必要的消防通道,并在整个建造期间加以维护。建立消防安全预案,在现场适当位置配备需要的施工工地平面图、通讯设施和灭火器材和安装现代化复合式立体消防报警装置。

(2)逃生通道。任何时候应有足够的疏散逃生通道供工人使用。所有高度超过1层的建筑物内,至少应有1部在任何情况都可使用的楼梯,新建工程应随着新楼层的安装不断向上延伸楼梯,在拆除工程中对剩下楼层的楼梯进行维护。楼梯应有照明设施。

(3)灭火器材和灭火系统。一旦积聚可燃物就应配备可用的消防灭火器材和灭火系统,无论是临时或固定的,不应延误消防设备的安装。在需要消防防火的建筑工地工人宿舍安装复合式立体消防报警装置是1种相对实用的防火措施,这种装置在发生火情时,探测器、消防网关、声光报警器三者能同时进行现场高音报警,并自动给居住人、施工单位负责人、建设单位负责人拨打电话,进行电话自动远程报警,通知有关人员及时前来救援,即使火灾现场内无人也能将火情传递出去。

在建筑物、建筑工人宿舍建造之前,应配置灭火器,同时进行给水干管和消火栓安装并投入使用,必须严格依照有关消防要求配置、使用和保养灭火器材。正在施工或拆除的建筑物有可燃材料积聚的每个楼层,在容易看到且易取用的地方放置合格的灭火器;自行驱动的设备如人货梯应配备适宜的灭火器,随时保持通往固定的、临时的或便携式的急救用灭火设备的通道畅通。在要求安装消防竖管的新建建筑物,应保持这些消防竖管与建筑物施工进程相符,使其随时可以使用。在建筑物外立面水平处应设置供消防竖管使用的有明显标志、易连接的水泵接合器,并在每个楼层至少有1个标准的消火栓出水口。消防竖管应随着楼层向上延伸,且顶部应封牢。无论何时,顶部的消火栓出水口位于最高的模板、工作台和类似可燃物下方不应超过1个楼层。

4.6  消防制度管理

(1)制订建筑施工工地工人宿舍的整体防火安全计划和防火预案。防火安全计划的内容包括:良好的日常清洁管理;现场消防安全预案;随时更新消防系统;拆除期间现有系统的保护;组建和训练现场消防队;与当地消防安全部门建立消防防火联动预案,迅速联通。

(2)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确定建筑施工工地工人宿舍消防防火安全管理人,签订相关消防安全责任书。防火安全管理人应了解适用的消防标准、可用的消防系统和防火检查的程序,确保自始至终贯彻实施消防防火安全管理,并有权强制实施消防规范和其他适用消防安全的措施方法,保证进行与消防设备使用相关的适当培训;负责配备适当数量和类型的消防设施和消防器材,并经常进行正常维护,保证有效;每周进行消防安全隐患排查,并建立消防安全台账。

(3)配备应有的消防安全员。消防安全员应了解有关应急设备或火险的任何特殊情形并接受培训:联系通知消防部门和管理人员在内的通知程序;消防设备、设施使用的有关知识;熟知火灾危险;施工电梯的使用等。

5  小结

安装现代化复合式立体消防报警装置,制订通用消防规范预防控制火灾的发生,对工人宿舍生活场所的现场防火安全,从设备、房屋、人员及管理都应给出详细、全面的要求,重点体现通用性、实用性。我国目前现行规范还存在欠缺,应从众多工人宿舍的火灾事故中吸取经验教训,制订更为全面、合理的通用消防规范标准,从建筑动工到其使用寿命年限结束整个过程都有相应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从而创造更为安全的建筑施工环境和建筑使用环境。

来源:建筑技术杂志社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