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关于GIS概念的这些误区,你中了几个?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9-05-14 16:17:28

近几年,跨平台GIS技术、云GIS技术、大数据GIS技术和三维GIS技术飞速发展,GIS迎来一波新的黄金发展期。相信热爱学习的GISer们,一定不会错过任何一个学习上述知识的机会。然而,你都学对了么?


真理不辨不明,概念不反思不清!又是一年一度3·15,我们特此推出以下GIS概念辨析。希望你看完后能骄傲地回复小编:这些我都会了!当然,如果你有不同的声音,也欢迎拍砖过来,给我们的小编留言,一起来探讨!


误区1

空间大数据=海量空间数据


大数据技术不仅引发了IT界的热潮,同样也引爆了地理信息领域的热情,空间大数据的概念也随之而来。业界不乏这种现象:为了追赶潮流、提升自身数据价值,动辄说我们有上亿条或多少TB的数据,所以我们就是大数据;还有说要做大数据项目,先要有足够量的数据才行。


其实,按照互联网所谓的大数据特点来说,GIS领域大部分的传统数据都不算是实际意义上的大数据。空间大数据是带有或隐含空间位置的,具有体量大、变化快、种类多、价值密度低特点的,用以前的常规软件工具无法处理,大数据技术处理后能带来更强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数字资产。


上面的定义也许比较抽象,下图的空间大数据例子,可以帮助您直观理解什么是空间大数据:


1.png

空间大数据


空间大数据的采集是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高新科技自动采集的数据,具有很高的时效性和变化性。因此,传统GIS中的原始影像数据属于大数据,而土地利用图斑的数据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虽然具有体量大的特点,却不属于大数据的范畴。


空间大数据具有低价值密度的特点,即单位体量数据可提炼的有效信息和智慧相对较少。因此,挖掘大数据信息需要更大的计算量和更为复杂的分析技术,如果把数据比作矿的话,那么大数据是“贫矿”,开采难度大。以前,我们通过关系数据库和传统GIS空间数据库来处理地理空间数据,这些被处理过的数据价值密度高,是“富矿”。相反,每个城市每天都会产生多达十亿级记录数的手机信令数据,使用上述常规手段无法处理,更无法有效分析和挖掘这些数据的价值。可以说,在大数据技术发展起来前,这些数据是没有开采价值的特贫矿。


所以,建议您千万别随便称自己的数据为大数据,以期追赶潮流、提高数据身价。实际上,这样做可能会适得其反,严重贬低了自己所拥有的数据价值。



误区2

云原生=云平台


"What?云原生居然不是云?我以为上了云原生就等于上云了……"


事实上,云原生是一种架构理念,从开发成果看,交付的是云原生应用。云平台是一个资源平台,为应用提供运行环境。


云原生是面向云环境设计的,基于微服务架构思想的,以容器为部署载体的,可自动编排、运维管理的,更弹性、更稳定、更新更实时的软件体系架构。因而,云原生应用可以更好地利用云平台的能力,专注业务本身,更快地响应客户需求、落地新特性。


还是不太明白?打个比方,云平台就像一个高速公路,比乡村公路好多了,道路平坦,好走,还有隔离网、防护栏、服务区等设施,一切为了让车跑得更快、更安全。云平台也是这样,可以让应用部署、运维更省心,跑得更快、更稳定。


那么问题来了,高速公路再好,一辆自行车跑在上面价值不是很大,有汽车才能跑得更快、更顺畅。


传统应用就像一辆自行车,虽然可以直接跑在云平台这条高速公路上,但云平台的很多特性用不上,所以收益并不会太大。


云原生应用就很不一样了,它对传统应用从架构上进行了微服务改造,按云原生的理念重写代码,已经将“自行车”变成了一辆“超跑”,从而能紧密结合云平台的能力,在高速路上跑得嗖嗖的,而且能轻松切换高速公路。


还有一些伪云原生应用,没有进行微服务改造,只是粗暴的容器化,然后上云,就像一辆自行车加了个汽车外壳跑在高速公路上,看起来很光鲜,但本质上自行车就是自行车。



误区3

BIM设计软件=BIM

美国国家BIM标准对BIM的定义:BIM是一个建设项目的数字化表达;BIM是一个共享的资源,为该设施从建设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


所以BIM并非某个设计软件,从它的定义上,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BIM是数据,数据就离不开建模软件,市场上常见的一些BIM建模软件有比如Autodesk系列软件、Bentley系列软件、CATIA系列软件等等;第二个层面:BIM是过程,更注重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及运维阶段;第三个层面:BIM是协同,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为相关人员提供信息共享及作业协同。




误区4

BIM+GIS=BIM软件+GIS软件 


BIM更多是用来整合和管理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信息,GIS则更多是用来整合及管理建筑外部环境信息。BIM+GIS集成应用,是通过数据集成,系统集成或应用集成来实现,可以在BIM应用中集成GIS,也可以在GIS应用中集成BIM,或是BIM+GIS深度集成,发挥各自的优势,拓展各自的应用领域。


所以,BIM+GIS并不是两个软件的集成,也不能划等号。



误区5

3ds Max模型=BIM模型 


在3ds Max中创建一栋房屋,用一个“面”就可以表达房屋的一个墙面,简单的房屋用四个墙面加个屋顶面就能表达,即使房屋的所有的部件做得很精细,但它仍然是“一张皮“的模型,没有具体的厚度,没有底,结构不闭合,无法计算体积,这样的三维模型基本停留在“看一看”的层面。


建筑物是有厚度的,BIM模型用“体”来表达,比如用六面体表达一堵墙,它是可以表达厚度的,导入GIS平台后,统一到三维体对象模型,可以3D打印输出;在基础上,可以做三维的空间关系判断,如包含、相交、分离等。还可以做三维空间运算:交、并、差等运算,进而实现基于数据的三维空间分析。




误区6

支持某种非Windows系统=跨平台GIS


目前非Windows系统非常多,例如Linux系列、Android、iOS 以及各种自主操作系统(如中标麒麟、银河麒麟、深度、SyberOS等)。所以只支持某种非Windows系统还不能称为跨平台GIS。真正的跨平台GIS,需要从GIS内核级屏蔽不同硬件设备和操作系统,这样才能支持x86、POWER、ARM(飞腾)、MIPS(龙芯)、Alpha(申威)等多种CPU架构,以及在这些设备中运行基于不同操作系统的GIS应用程序。



误区7

跨平台GIS的性能“都挺好”


当前有比较多不同的跨平台技术方案,但并不是所有的跨平台GIS的性能都能符合用户需求。有些方案通过第三方软件模拟Windows环境,使得GIS软件可以运行在非Windows环境中,这种方式由于虚拟层的存在性能会受到损失;还有些方案利用Java虚拟机封装Windows平台的GIS内核实现跨平台,这种方式在处理密集类应用时,性能不太理想,与.NET前端开发环境的对接难度也较大。所以,基于标准C++重构GIS内核实现跨平台是最理想的技术方案,可以从底层支持高性能跨平台,GIS基础软件的研发投入较大。



误区8

二维GIS已经支持跨平台,三维GIS自然而然可以实现跨平台


这种认识是不对的。首先,不同硬件、不同平台的三维可视化能力存在明显区别,从根本解决这一系列技术难题,需要在产品底层架构中设计跨平台通用的渲染接口,打造一个高性能三维渲染引擎,完成渲染场景的调度、资源管理、显卡交互、绘制,以及用户界面交互等工作,从而解决空间数据可视化问题。并且,还要针对各个平台的特点进行显示效果和性能优化。同时,还需要提供各个平台一致的GIS功能,从而满足用户在跨平台(硬件设备、操作系统)的可视化、空间查询、空间分析等三维应用需求。 



误区9

跨平台GIS产品 ≈ 跨平台服务器GIS产品


跨平台GIS产品不能简单的理解为GIS服务器产品支持跨平台,应该是全产品体系支持跨平台,包括GIS服务器、桌面端GIS、移动端GIS、浏览器端GIS等。特别是是否包含跨平台的GIS桌面软件,是衡量真正的跨平台GIS产品技术的关键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