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热点新闻

“小”征文牵出“大”情怀,建筑业转型期更需弘扬沈祝三精神 ——专访武汉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淼磊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17-06-29 16:52:32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产业转型升级正在驶入快车道,“一带一路”已为建筑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带来重大机遇。面对这个社会大转型、大变革的新时期,身处这个一切讲求效率、减少成本而尽力获得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深度挖掘建筑业优秀文化,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信义文化和爱国情怀尤为重要。

    626日,由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史志与企业文化分会、武汉市建筑业协会联合主办的,以弘扬沈祝三精神为主题的征文大赛正式拉开序幕。据了解,此次活动,意在通过征文的形式,厚植和发扬“沈祝三精神”,并以此推动建筑业行业价值观的重塑。

    一直以来,提及工匠精神和建筑业优秀文化传承时,我们都在倡导“鲁班精神”。那么,此次征文活动为何要树立新标杆,另以“沈祝三精神”为主线?沈祝三又是建筑业发展历程中怎样一位“重量级人物”?带着种种疑问,记者专访了武汉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淼磊。



    记者:此次"广盛杯"征文大赛,为何会择选一个新时代中,以及行业内外并未受到太多关注的历史人物来作为征文主题?

    李淼磊:生于浙江宁波的沈祝三,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商人。1908年,他在汉口开办汉协盛营造厂,先后建造了德商捷臣洋行、圣玛利亚学校、汇丰银行大楼等一批汉口最著名的老建筑。由于患青光眼,汉口总商会、景明洋行大楼等优秀建筑均是在他眼睛完全失明后建成。

    众所周知,建筑业都在倡导“鲁班精神”,在中国,建筑业的质量奖以鲁班命名,但实际上,关于鲁班的种种故事基本上都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然而沈祝三却是中国建筑业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代表性人物,大量的史料和建筑作品能够充分的证明他的作为与品德。

    沈祝三有许多故事让人称道且动容。在他承建武汉大学校舍时,恰逢百年一遇大水灾,物价飞涨。面对巨额亏损,他却选择了坚守,“我一辈子都是为外国人盖房子,现在,终于有机会为自己的国家建大学,我豁出去一切,都要把它建好,要对得起历史,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这一承诺,他从一代富商变成一贫如洗,负债本利滚到100万银元。根据资料记载,那时正值武汉沦陷,沈祝三靠变卖存料维持工程直至1941年去世。1931年,武汉遭遇水灾,又逢经济危机造成原材料大幅上涨,加上他中标时漏估开山筑路费用。在诸多不利条件下,他没有要求修改合同,而是将房产和砖瓦厂抵押给浙江兴业银行,取得贷款40万银元,使工程得以继续。此外,即使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他依然坚持“三不原则”:不主动向业主提高造价,不拖欠供应商货款,不拖欠建筑工人工资。

    沈祝三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我们一致认为,作为武汉建筑业的传奇人物、中国建筑人的杰出代表,沈祝三身上体现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诺必践的诚信品格、舍家兴学的爱国情怀、身残志坚的人生境界,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记者:您能否为我们说说此次征文大赛幕后的故事?

    李淼磊:我曾经多次提到,武汉市建筑业协会作为一个集合着行业内众多资源、专业技能和知识的社团组织,有能力也有义务去挖掘行业优秀文化,从而树标杆聚共识推动行业发展。启动这场征文大赛并非是心血来潮时的产物,其背后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记得2015年初,我们在研究如何树立标杆,引导武汉建筑质量提升的过程中,看到了几篇介绍沈祝三事迹的文章,尤其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方芳所写的《武汉,应当为他塑一尊铜像》。深入挖掘“沈祝三”这个人物背后的故事和精神的想法油然而生,同时,我们还认为,不仅仅要为他塑像,还要在弘扬过程中打好“组合拳”,使沈祝三精神在行业发扬光大。

    为此,我们在武汉建筑业协会会长办公会和武汉建筑行业协会联席会上进行了专题研究,最初的想法是,在代表工程所在地——武汉大学塑像,甚至想把联席会更名为弘扬沈祝三精神促进会。期间,我们与武汉大学也进行了多次沟通,但由于种种原因,此事还在推进中。但我们后期仍会基于传承“沈祝三精神”这个主线,力争通过各种方式,推动和实现“沈祝三精神”在行业内外的落地生根。

    记者:您是否给我们透露下,围绕此次征文活动,将有哪些亮点设计穿插其中?后续还有哪些活动将陆续推动沈祝三精神发扬光大?

    李淼磊:今年是武汉建筑业协会换届之年,我们协会也将乔迁新址。本着培育优秀文化,弘扬沈祝三精神,塑造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的建筑新人的目的,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史志与企业文化分会和武汉建筑业协会经过多次讨论研究,最终决定以武汉建筑业协会第七届会员大会和沈祝三铜像在协会新址落成为契机,联合举办这场“广盛杯”弘扬沈祝三精神主题征文大赛。接下来,我们将在新的办公楼为他塑一尊铜像,同时计划在会员大会上正式发出学习其精神的倡议。所以,征文大赛不是孤立的突发奇想,而是我们弘扬沈祝三精神系列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我要强调的是,弘扬沈祝三精神征文大赛不是为了应景,不是作秀,更不是为了配合协会换届和乔迁新址做噱头。在征文通知中,我们明确指出,参赛者不受行业和区域的限制,此次征文不仅面向全国,全球范围的有识之士如有高见均可参加。互联网无国界,“工匠之心”同样不分地域,我们希望能超越武汉市、超越行业,在全国、全社会扩大影响,形成共识,用弘扬沈祝三精神引导行业转型升级。
     征文结束后,我们会将优秀文章集结出版。目前我们与一部分建筑业企业深入沟通“沈祝三精神”的时代意义后,大家都很认可。比如此次活动得到了冠名赞助单位湖北广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徐德红总经理表示,他对沈祝三精神十分认同,作为武汉建筑人,他倍感自豪,同时还要高标准严要求带头践行,并提出将亲自执笔撰写征文特辑的序言。

    按照规划,征文活动结束后,可能还要召开主题座谈会,继续挖掘沈祝三精神的内涵,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在风景区或重要广场,捐建武汉建筑文化博物馆,既要弘扬他的精神,又要用流传百世的经典建筑物为武汉城市建设增添光彩。总的来说,我们希望以征文大赛为起点,与时俱进,持续深入的弘扬沈祝三精神。

    记者:您能否为我们阐释一下“沈祝三精神”的内涵,其对建筑业发展将会带来怎样的促进作用?

    李淼磊:当前,我们正处于从产品短缺到过剩、从生产注重数量到注重品质、从需求侧驱动到供给侧驱动、从利益优先到重视诚信的转型时期。在此历史背景下,挖掘和传承建筑业优秀文化,发扬、光大沈祝三先生所代表的工匠精神、诚信品格和爱国情怀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弘扬沈祝三精神是时代的需要 。作为武汉建筑业的传奇人物、中国建筑人的杰出代表,他把一生奉献给了民族建筑事业,用一座座建筑丰碑阐释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有诺必践的诚信品格、舍家兴学的爱国情怀、身残志坚的人生境界,是我们时代需要的楷模,是我们武汉市建筑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客气的说,我们这一代建筑人,用速度、用规模改变了中国的模样,创造了太多的神话和传奇。但我们建成了哪些建筑,能够像布达拉宫和武大老建筑那样成为传世经典?有几个人想过,自己干了一辈子建筑,会修筑几栋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的建筑,能够让后辈看到它们时,对我们心存敬意?对于企业而言,每年能够完成几百、上千亿的产值,获得大量的效益,带领成千上万的人发家致富。但我们有没有想过,从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角度来说,仅仅追求这些远远不够,甚至可能都是过眼烟云。企业家要有企业家的境界,建筑人就一定要有建筑人的情怀!

    之于沈祝三,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概括其精神的内涵——“铸造经典,诚信为本,职业情怀”。有一部分人会认为沈祝三经商搞建筑是失败的,没有挣到钱。我们却认为他非常成功,他有真正的工匠精神。他注重质量,技术先进,精益求精。80多年过去了,他修建的这批校园建筑风采依旧,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武汉大学,乃至整个武汉的一张靓丽名片。

    注重质量,铸造经典是社会发展进步使然,是人民对生活品质提升的必然要求,是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工匠精神的需要,是响应中央号召,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是重建行业文化,打造优秀队伍,支撑建筑业长期良性发展的需要。用最通俗的话来说,搞建筑的人最有条件,也最应该把铸造经典当成自己的人生信条,建筑人要在盖好房子的同时,顺便挣钱,而不是把挣钱当成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目的。没有这样的职业情怀,建筑业转型升级就没有正确的方向,就缺少了创造经典的原动力。新常态下,全行业都需要觉醒起来,充分认识到,社会、行业已经或即将进入一个注重质量,铸造经典的时代。也就是说,在创造价值前提下,只有建造更好的建筑产品,才能赢得市场,赢得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