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小县城,大机遇!县域经济迎来风口,该如何布局?

来源:admin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3-02-15 09:20:11


“郡县治,天下安”。自秦以来绵延2500余年的县域,始终是我国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基本单元。它承上启下,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也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村现代化的连接点。

今年5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再次强调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早已不是一个陌生词汇,多部国家政策文件中都有提及,这也不是国家第一次要求发展县域经济。那么,为什么现在又要再度强调发展县域经济呢?

首先,县城“空心化”现象严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我国一二线城市发展迅速,虹吸效应日益凸显,占据了我国包括财政资源、资本、人才、基础设施等在内的大部分发展资源。县城丧失资源优势,得到不到好的发展,“空城”现象明显。

根据清华大学龙瀛团队的最新研究,2010年至2020年,全国共有1507个收缩的区县,占比超过一半,总面积为44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中国近46%的领土。

这些区县里,不仅包括传统的资源枯竭型地区、中西部偏远县城,甚至连广东、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的一些县城,也面临大城市人口持续虹吸的压力。

大城市虽然具有集聚优势和规模效应,但也面临着严重的“城市病”,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昂贵、就业困难、生活成本大等,这些都严重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县域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当前,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已进入阶段性尾声,县域建设无疑将成为最好的产能释放口,持续大规模的基建不仅解决产能,促进经济繁荣,还能改善县域人居环境,提升县域居民的生活质量。

与此同时,小县城也藏着大生意。山东曹县汉服、河南许昌的假发、江苏丹阳的眼镜、湖南邵东的打火机等,这些看似毫不起眼,却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也在无形中影响我们的衣食住行。

最后,对冲经济下行压力,需要县域经济顶上来。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国内经济虽保持总体平稳,但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在上升。

为分散压力,形成经济内生动力,需要县域经济顶上来。县城的发展,可以分担部分城市的功能,缓解城市发展压力。同时还能刺激县域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因此,在此背景下,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势在必行。此次,国家也为县级经济发展提供了“保姆级”指南和全方位保障。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围绕县城建设的发展方向、产业培育、基建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人居环境改善、乡村延伸、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指导意见,为县域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

同时,为了解决县域发展资源匮乏的问题,国家从政策层面将大量资源向县域倾斜。该文件在投融资机制方面明确强调,对符合条件的公益性项目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予以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等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

这一举措从根本上解决了县域经济发展“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5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稳经济一揽子措施,再次强调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并扩大支持范围。

总体而言,今年国家发行专项债的规模增加,发行速度提升,将充分助力县域释放经济发展活力。

政策有了,资金也有了,县域经济到底该如何发展呢?

发展县域经济,做好全域统筹规划是前提。要全面掌握县域整体情况,转变规划理念,科学性、前瞻性地定位未来县域发展的形态和走势,把县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域规划,实行“一盘棋”布局。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产业先行。目前不少县域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人口流失严重、公共服务设施不健全、远离市场偏好等困境,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产业先行。立足县情,根据自身条件,挖掘特色优势,走特色新型产业化道路,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发展县域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于民,是宜居县城的重要硬件基础。道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提升县城对人口的承载力和吸引力,让县城不仅能把人口引进来,还能留得住。

站在县域经济风口下,如何先人一步抓住机遇、扶摇而上,是各县域、各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广东天衡联合中德华建举办“县域经济发展论坛暨项目管理企业赋能分享会”活动,聚焦县域经济布局与发展战略的前沿问题,共同探讨县域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